“毫无契约精神!”河南,男子花 11.11 元秒杀小米冰箱,付款成功后不发货。店铺:系统配置错误,给你 30 元红包!男子:把我当要饭的? 张先生也算是“剁手界”的老手了。每年的 11 月 11 日,电商平台的促销页几乎要刷花他的眼睛。可是今年,他工作不太顺利,手头不宽裕,所以一直告诉自己“只买刚需,不要冲动”。 半晚上,他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看到一条醒目的促销信息——小米旗舰店“秒杀限量冰箱,11.11 元”。那一瞬间,他愣住了。 “十一块一?冰箱?这是不是写错了?” 他点进去看,商品介绍、参数、尺寸一应俱全,是一台两门家用冰箱,甚至还有不少用户晒单。直播间的主播还在介绍同款冰箱,只不过直播间显示的价格是千元级别的正常售价。 张先生心里一动。 “也许是官方搞活动,也许是前几名的秒杀价?反正付款成功就算数。” 抱着侥幸,但也不是特别指望的态度,他点了“立即购买”。手机屏幕跳转,指纹支付弹出,轻轻一触,付款成功。 “哎?”他眨了眨眼,“这么顺利?” 页面显示订单已生成,金额 11.11 元,收货地址正确,订单状态“待发货”。 第二天,他早早醒来,打开手机看订单。 状态仍是“待发货”。 他想,双十一嘛,订单量大,等两天也正常。于是继续等。可是三天过去了,还是一动不动。 第四天,他收到一条店铺的系统通知:“您好,由于系统配置错误,商品价格存在异常,无法按原价发货,我们将为您提供 30 元红包作为补偿。” 看着这句话,他皱眉了。 “系统错误?30 元红包?这意思就是不发货了?” 张先生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不是在意这台冰箱,而是感觉自己被随意搪塞。 他点开店铺客服。 “你好,我的冰箱什么时候发货?” 客服回复得很快:“亲亲,十分抱歉哦,是系统配置错误导致商品标价异常,我们可以给您补偿 30 元红包~” 张先生敲下一行字:“我不需要红包,我只要你们按照订单发货。” 过了十几秒,对方回了:“亲,根据规定,明显的错误价格不属于正常交易范畴哦~建议亲接受补偿啦。” 张先生盯着那行带着“亲亲”语气的回复,心里涌上一股火。 “把我当什么?我付了钱,下了单,凭什么不发货?价格低就是消费者的问题?” 他再度回复:“我不同意取消订单,请尽快发货。” 这次客服沉默了很久,最后回了两个字:“抱歉。” 没有解释,也没有进一步解决方案。 张先生意识到,靠和店铺说恐怕没用,于是转向平台投诉。他详细描述了情况,附上订单截图,提交审核。 过了一天,他收到平台回复。 “经核查,商家可能设置价格错误,平台可以依据规则对商家进行处罚。但由于订单金额较低,商家可能选择接受处罚而非发货。” 张先生盯着这段话,心里比看到 30 元红包时更堵。 “订单金额低所以就不发货?那我花 1111 元是不是就能逼你们发货?这是法律还是谁发明的新道理?” 他不甘心,又继续联系客服平台,希望能够强制商家履约。 客服态度温柔得像柔风,但话语却令他更恼火:“先生,建议您接受商家补偿,避免在这类问题上耗时耗力。” 张先生冷笑。 “耗时耗力?那消费者的权益是什么?遇到错价就必须认栽?” 他想起以前看过的报道,有的商家错价,一声不吭就取消订单;有的则干脆拉黑用户;还有的用一句“系统异常”推得干干净净。而平台往往态度模糊,不会真正帮消费者争取权益。 “所有人都默认消费者好欺负。” 想到这,他越发气不过。他坐在电脑前,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整理成文字,贴上截图,发到社交平台。 没过多久,帖子火了。 有人义愤填膺:“不能惯着商家!价格错误也是他们的责任!” 有人冷嘲热讽:“平台这态度就是告诉你:你花得太少,没资格要求发货。” 也有人站在平台角度:“你又不是不知道错价事件,商家赔你 30 元还不够?” 但多数人都认为,店铺和平台的处理太敷衍,把消费者的时间和耐心都当成不值钱的东西。 张先生看到越来越多的评论,内心的憋屈稍微得到了一点宣泄。他并没有想把事情闹大,只是希望有人知道——并不是每个消费者都愿意忍气吞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