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这种行事风格并非近年才出现,而是贯穿了其数十年的对外交往史,诸多国家的遭遇都成为这一特点的鲜活注脚。 加勒比海的古巴早在六十多年前就领教了这种强硬。上世纪六十年代,古巴将境内美国企业收归国有,这一维护国家主权的举动,换来的是美国长达六十余年的经济封锁。 制裁最初只是针对雪茄和糖等特色产品,后来却不断扩大范围,连药品、工业零件甚至铅笔芯都被列入禁运清单。 如今古巴民众想买一台美国制氧机,不得不绕道墨西哥进口,运费成本远超机器本身;哈瓦那大学实验室急需的PCR试剂盒,只因包含一个美国产阀门,就在海关滞留四十天之久。 联合国连续三十余年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决议,要求美国终止封锁,但这份国际共识始终未能撼动其制裁决心,累计给古巴造成的损失已超千亿美元,仅去年一年的损失就足够让全体民众购买四年半的口粮。 伊朗的遭遇更是将这种“报复性制裁”展现得淋漓尽致。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大使馆被占领,白宫当即冻结伊朗在美百亿资产,此后的制裁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升级。 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后,美国的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连欧洲企业与伊朗的合法能源合作都被视为违规。法国道达尔公司签下的五十亿美元天然气项目,只能连夜撤资赔付违约金;德黑兰街头跑的七成是制裁前的老旧汽车,零件全靠黑市拆车件维持。 疫情最严重时,伊朗患者因制裁面临买药难的困境,相关损失难以估量,而美国近年还对伊朗航运网络实施了史上最大规模制裁,涉及数十个实体和船只。 即便是北约盟友土耳其,也未能逃过美国的报复。 只因一名牧师被土耳其扣押,美国便迅速出手,导致土耳其里拉单日暴跌18%,总统不得不放弃使用iPhone。 随后美国将土耳其钢铁关税提升至50%,使其11亿美元的对美出口订单瞬间蒸发,相关工厂三个月内裁员过半,老板只能蹲在港口等待退运的集装箱。 这种不分亲疏、动辄极限施压的做法,让许多国家深刻意识到,得罪美国的代价可能是经济崩盘甚至民生瘫痪。 对比之下,中国的处事方式截然不同。 菲律宾曾在南海问题上挑起仲裁争端,中国并未采取封锁打压,反而让双边贸易额从三百亿增长到八百亿,榴莲出口翻了四番。立陶宛因台湾问题引发外交风波,中国虽下调外交关系等级,但并未全面切断贸易,其对华出口跌幅甚至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美国的制裁往往毫无缓冲,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从决议到执行仅用三天;而中国对澳洲相关产品的反制,经过了十八个月的程序,还给予三次听证会机会,且未波及所有领域。 美国财政部的制裁项目从2000年的九百多项飙升至如今的九千四百多项,每年新增近千条,小到雪茄煤炭,大到能源企业,甚至考古学家都可能被列入名单。 这种动辄挥舞制裁大棒的做法,本质上是将自身霸权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用恐惧维系所谓的国际秩序。 小国的选择或许无奈,但这种基于畏惧而非尊重的关系,终究难以长久。当霸权手段被频繁滥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寻求替代方案,曾经的制裁大棒,终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失去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