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菲不到半个月,小马科斯借中日风波过河拆桥,遭中方瓮中抓鳖 2025 年 11 月,当中国的援助物资还在菲律宾台风灾区分发,小马科斯政府就已转身在南海掀起新的波澜。 这场间隔不足半月的反转,恰好赶上日本政客高市早苗抛出 “台海有事” 的激进言论,两件事看似偶然,却勾勒出地区局势的复杂图景。 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源于实打实的人道主义关怀。 11 月初,台风 “Tino” 和 “Uwan” 接连重创菲律宾,造成上百人伤亡、百万民众流离失所,中方迅速响应,提供了 100 万美元现金和价值 140 万美元的帐篷、饮用水等物资,华人华侨更是第一时间展开民间救援。 这份跨越南海的善意,本是希望为两国关系降温,却没料到成为对方 “过河拆桥” 的背景板。 就在援助到位后不久,菲律宾便重启南海挑衅,公务船再次闯入仁爱礁邻近海域,试图向非法 “坐滩” 的军舰运送加固物资,甚至出现故意冲撞中方执法船只的危险行为。 小马科斯政府的翻脸背后,既有国内治理的困境,也有外部势力的撺掇。 菲律宾今年以来深陷高通胀泥潭,大米价格创下 14 年新高,前 11 个月平均通胀率远超央行目标,民生压力让小马科斯的执政满意度跌至上台以来的低点。 在这种情况下,炒作南海议题成为转移民众视线的惯用伎俩。更关键的是,菲律宾背后有域外力量撑腰,不仅允许美军使用 9 个军事基地,还在推动与日本的《互惠准入协定》,寻求更多军事支持。 恰逢此时,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后,公然将中国统一议题歪曲为 “日本生存威胁”,这种激进言论给了菲律宾借势的机会,双方迅速敲定军事合作,试图形成战略呼应。 但小马科斯显然误判了局势,中方的克制从来不是软弱,而是早已布下维护主权的 “瓮”。中国海警局持续保持常态化巡航,对菲方的非法闯入始终保持警戒,每次都能及时劝阻或依法处置,让对方的挑衅难以得逞。 外交部明确指出,菲方曾承诺拖走非法坐滩的军舰,却 24 年未兑现,如今不断破坏共识才是局势紧张的根源。 中方的应对既坚守原则底线,又留有余地,既揭露菲方背弃承诺的本质,也点明外部势力干涉的危害,让国际社会看清谁在维护稳定、谁在制造麻烦。 高市早苗的 “台海有事” 论与菲律宾的南海挑衅,本质上是同一套战略操弄的不同环节。日本借机加速军事正常化,计划部署远程巡航导弹,试图将影响力延伸至南海;菲律宾则想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对仁爱礁的永久占领,双方各取所需形成捆绑。 但这种基于对抗的合作注定难以持久,菲律宾的挑衅不仅没能解决国内通胀和救灾困境,反而因对华关系恶化导致中资暂停、游客锐减,经济雪上加霜;日本的激进表态也引发地区国家警惕,其突破战后体制的军事动作,正在破坏东亚的和平根基。 南海的和平稳定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需要各方遵守共识、理性沟通。中方的善意有底线,维 护主权的决心更不容挑战。 小马科斯政府若继续执迷于 “借风波” 搞对抗,最终只会反噬自身利益;而那些试图浑水摸鱼的外部势力,也终将被地区国家共同抵制。 这场南海棋局中,“瓮中抓鳖” 抓的是破坏规则的挑衅行为,护的是地区和平的大局,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