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日航班十二条线停航,一些不听劝阻的旅日游客被滞留日本机场急的团团转,有些游客悔不当初不听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昨天的停航消息来得太突然,中日之间整整十二条航线一起按下暂停键,成田、关西、名古屋几个机场一夜之间变得像春节前夕的火车站,行李箱堆成小山,航显屏幕上一片刺眼的红色取消提示。 有人坐在角落捂着脸,有人拖着箱子在候机区来回踱步,神情里写满焦虑,原本计划赏枫、泡温泉、买电器的轻松旅程,瞬间变成了漫长的滞留,一切都像突然被扔进冰水里一样刺骨清醒。 可惜的是,这并不是毫无预兆的突发事件,过去一周,从文旅部到驻日使馆,多个部门接连发布提醒,把风险几乎写得不能再明白。 治安下滑、针对中国公民的案件增加、涉台言论挑动敏感神经,这些风险因素摆在那里,提醒的文字也摆在那里。 提醒不是装饰品,却被不少人当成耳旁风,有人觉得不过是“例行通知”,有人默默想“这种事怎么可能落在我头上”,还有人觉得麻烦但不当回事,反正机票买好了、计划排好了,就照旧出发。 可现实往往就在这种“应该没事”的心态下迎头撞上,许多人出行的逻辑绕不过一个老毛病:沉没成本。 签证又花钱又费时间,机票提前抢的、酒店早早订的,好不容易敲定一趟旅行,自然舍不得取消。 加上“别人也没事”“应该不会影响到我”的侥幸心理,很多人明知道预警在那里,却给自己找到了继续出发的理由,于是,等到航线真正掐断的那一刻,他们才意识到,原来风险不会因为心理安慰而消失。 航空公司这些天的动作早已在释放信号:减少运力、收紧预订、热门航段侦查性降班,日本方面旅游需求本就下降,航司在高运营成本下压力不小,再加上地缘政治的突然紧绷,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让航线收缩成为迟早的事情,只是有人没有关注。 机场里那些焦急等待的人,情绪在短短几小时内经历了完全的反转,有人守着排队长龙足足等了半天,最后只换来一句“暂无法确定”,有人给公司发消息解释延误,生怕影响工作安排。 还有老人小孩在一旁疲惫到说不出话,只能找个角落勉强休息,人们手里攥着手机疯狂刷航班动态,却发现每刷新一次,取消名单就更长了。 在这种境地里,悔意来得比任何交通工具都快,有人心里暗想,如果早点退票就不会落到如今的狼狈,如果认真读过那段官方提醒,可能根本不会踏上这趟旅程,越想越明白,提醒没问题,问题是自己当初觉得提醒“管不着我”。 国家领事服务并不是无限兜底的保险,提醒已提前发布、退改政策也同步开放,愿意听劝的人早就稳稳地把安排行程转回国内,而坚持出发的人此刻只能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一事件带给所有人的启示,远不止“别抱侥幸”这么简单,如今的国际环境变化比季节还快,今天一个表态、明天一条政策,就可能让原本稳定的航线瞬间停摆。 在这个时代,出境旅行不仅要准备护照和行李,更要准备对国际局势的敏感度,自由出行固然是权利,但权利背后也必须搭配责任和判断,能否避免成为下一批滞留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听懂官方信号、能不能在兴奋之余多给自己留一份理性。 航线总有恢复的一天,机场终归会重新有序运转,可最难恢复的,是一部分人对风险的迟钝与对提醒的忽视,如果这个教训能被记住,那么这次滞留的混乱和代价或许还能换来点什么,倘若依旧把国家提醒当成背景噪音,那么类似的困境迟早还会重演。 对此,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天高云淡马先生
已提醒过,不去小日本那会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