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开战即封门”?你想想,日本正愁手里没牌打,这70万滞留人员就是天然的“人肉盾牌”。指望日本开放港口让你撤?那简直是与虎谋皮。真正的撤侨,早在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全是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常常在电影里看到,战火蔓延时,英雄们在混乱中带领撤离队伍,化险为夷,可现实远比荧幕上的演绎更加复杂、更加沉重,尤其是当战争的阴云笼罩一国时,那些滞留在敌国的公民,往往成为了战略棋盘上的重要棋子。 而在这种情况下,撤侨变得不再简单,可以说,“开战即封门”,这不仅仅是战争的铁律,更是被迫面对的无奈现实。 尤其是像日本这样的岛国,地理上就具备了天然的封锁优势,其主要的国际机场和港口,数量本身就有限,战时更是可以通过空中封控、海上封锁,甚至法律手段来切断撤离通道。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通过常规手段撤离,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想象,一旦战火一触即发,日本政府只需要通过宣布“安全风险”,或者强化海关检查,就能轻松地阻断外部通道。 而这时候,滞留的70万中国公民,很可能会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一个巨大的“监狱”里,没有人能帮你开门,甚至连离开这个地方的机会都变得越来越渺茫。 再来看滞留人员的战略意义,70万中国公民,几乎可以说是日本手中最宝贵的“筹码”,一旦中日爆发全面战争,这70万滞留人员将不再是需要保护的对象,而可能会被敌方利用,成为拖延敌军节奏的工具。 日本方面有可能将他们分散扣押在军事基地、重要设施周围,以此来削弱中国的打击速度,甚至在战时制造更多的战略困境。 在这个过程中,撤侨的难度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大,任何一场战争,敌方都会尽力封锁一切可能的出口,无论是海上、空中还是陆地。 相比于过去的利比亚或也门撤侨,现在的战争形势无疑复杂得多,曾经的“强力第三方”角色,在中日全面开战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发挥作用。 在那个时候,任何想要强行进入敌方核心区域的行为,都会变得异常危险,派遣一艘军舰闯入东京湾,简直就是自杀。 敌方布下的导弹阵地、水雷、空中打击,都能将这艘舰船送进绝境,因,战争时的撤侨,不仅仅是个军事行动,更是一个几乎注定失败的冒险。 更糟糕的是,滞留人员的困境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封锁在现代战争中,信息控制往往是最强的武器之一,日本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严格的信息管制,限制滞留人员的通讯与出行,甚至通过修改法律条款来推迟出境审批。 这种情况下,滞留人员甚至可能面临身份核查、签证作废等不利局面,撤离的机会再次被扼杀在摇篮里。 因此,撤侨的时间窗口是短暂且珍贵的,当外交部发布“暂勿前往”的警告时,实际上已经敲响了撤离的最后警钟。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提示,它意味着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后续的撤离工作就会变得几乎不可能,无论是通过航班还是海上通道,所有的出口都会被封锁。 我们曾经看到过,苏丹撤侨时,中国政府通过停火窗口成功撤离了大量公民,而在乌克兰危机中,大使馆人员穿越了15道检查关卡才确保安全撤离,而一旦战火爆发,这样的“绿色通道”就不复存在。 当战争爆发时,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赢得战争、保存国力,而不是去“救”那些可能因侥幸心理选择留在战区的人。 真正的保护,应该是在和平时期就做好准备,错过了最佳撤离时机,那些滞留在敌国的公民,往往只能成为战争中的牺牲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开战即封门”,一旦战火燃起,撤离的路就会被封死,剩下的只有命运的安排,真正的选择,是在战争未爆发之前抓住最后的机会,不给国家添麻烦。 对此,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