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器开始杀疯了,乌克兰军队用不知从哪个黑市上搞到的中国产飞弩6防空导弹击落了俄罗斯的KH101隐身巡航导弹。前几天,苏丹刚用中国的FK2000击落了俄制伊尔76运输机。之前中国装备给全世界网民留下的共同印象是没有经过实战。今年经过歼10等中式武器的教育,大家开始觉得中国武器看着还不错,但是人没经过实战。 现在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就是只要中国武器出现,就可能对一个中等规模的热点地区冲突造成明显影响。军火这个东西,要么卖,要么不卖,只要卖,总会落到出钱的人手里。 今年以来,歼10等中国武器在一些场合公开亮相,让外界对其有了新认知。 不少人逐渐改变看法,认可中国武器的外形设计和性能指标,但新的质疑随之而来:武器性能再好,也得靠人操作,而操控这些武器的人员没经过实战检验,实际发挥恐怕要打折扣。 这种质疑还没平息,两场实战战绩就直接打破了偏见。中国武器用实打实的表现证明,不管是装备本身性能,还是背后的设计逻辑,都经得起战场的严苛检验。 最先出现实战案例的是乌克兰东部战场。根据2025年11月19日的公开信息,乌克兰士兵操作中国产飞弩-6防空导弹,成功击落一枚俄罗斯军队发射的Kh-101“口径”巡航导弹。 这个战绩含金量极高——Kh-101是俄军主力隐身巡航导弹,向来以突防能力强悍闻名,最终却被中国这款单兵防空导弹拦截,出乎不少人意料。 乌克兰方面后续披露的细节,更能凸显这场拦截的难度。防空导弹射手仅有几秒时间完成反应与瞄准,最终精准发射导弹将目标在空中摧毁。 参与此次作战的射手事后表示,发射瞬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雷达屏幕和发射按钮上,导弹飞行的几秒内,每一秒都格外漫长,直到看到敌方目标被摧毁,才感受到任务完成的震撼。 飞弩-6能取得这样的战果绝非偶然。这款防空系统全重16公斤,其中导弹重量11公斤,长度1.495米,直径72毫米,最大射程6公里,最大射高3500米。 它采用紫外/红外双色扫描技术,可在10公里外发现目标,7公里内完成锁定,1.5公斤的战斗部单发杀伤概率达70%。 这样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单兵防空武器领域处于中上游,而对中国军工而言,飞弩-6已是迭代后的成熟产品,更先进的型号早已研发列装。 实际上,这并非飞弩-6首次在战场发挥作用。 这款武器出口范围极广,中国还曾对外输出其生产技术,不少飞弩-6及授权生产的同类型导弹已流转至多个用户手中。 在也门战争中,也门胡塞武装就曾用该型导弹击落沙特军队的无人机,此外,战斗机、直升机等多种空中目标也曾被它击落。只是西方媒体一直有意淡化这些战绩,导致它的知名度远不及美制“毒刺”导弹。 关于乌克兰军队使用的飞弩-6来源,外界普遍推测是通过黑市流转获得。中国始终秉持中立立场,从未直接向冲突双方出售武器,这是明确的事实。 而这一细节也反映出一个现实:中国武器的流通性和适配性已达到较高水平,即便非正规渠道获得,也能在战场快速形成有效战斗力。 紧接着,非洲苏丹战场也出现了中国武器的实战记录。2025年11月4日,苏丹西部科尔多凡州巴巴努萨上空,一架苏丹空军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被防空导弹击中后爆炸,残骸散落在沙漠中。 苏丹快速支援部队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宣称这是己方战果,称其使用防空导弹击落了这架执行运输任务的军用运输机,机上人员全部丧生。 工作人员在现场发现了中国制造的FK-2000防空系统的导弹残骸,这意味着这款纯出口型中国防空武器首次投入实战,且首战就成功击落大型运输机这样的重要目标。 快速支援部队作为非正规武装,如何获得FK-2000这样的先进装备,引发外界关注。情报机构通过追踪分析战场遗留的导弹碎片得出结论:这些FK-2000是阿联酋经乍得转手交给快速支援部队的。 苏丹政府军曾多次指控阿联酋暗中支持对手,甚至将此事诉诸国际法院,但阿联酋始终否认。 从战场实际情况看,快速支援部队确实获得不少外部援助,除中国FK-2000外,土耳其无人机、先进反坦克导弹等装备也出现在其武器清单中。 这次击落事件对苏丹内战走向产生了明显影响。对苏丹政府军而言,损失一架伊尔-76不仅是物质损失,更严重的是后勤补给线受到直接威胁。 后续若再用运输机向前线输送物资,飞行员必须谨慎评估风险,要么提升飞行高度,要么绕行远路,战场投送效率大幅下降。 对快速支援部队而言,FK-2000的列装直接压缩了苏丹空军的活动范围,使其在战场制空权争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这两起实战案例结合来看,反映出一个明确的现象:中国武器一旦出现在战场,就可能对中等规模热点地区冲突的走向产生明显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