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只举办过一次奥运会?因为亏钱。08年北京奥运虽然账面上是盈余的,但是这里面有大量义务工作者的隐含成本,很多物资的价格也是被压低的。而且支出的大量基建费用也很难核算进去,当时的北京正在城市建设的最巅峰,多花点也可以接受,反正本身也需要做基建,但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基建的需求,成本上就完全划不来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为什么中国到现在只办过一次夏季奥运会?很多人会给出一句特别直白的答案:因为亏钱,但事情可不是一句“亏”就能解释清楚的。 先看那笔人人都看得见的“明面盈余”,北京奥组委公布过数字,收入比支出多出十来亿元,看上去相当体面,但如果把镜头拉远,会发现这只是奥运经济里最容易被看到的一角。 志愿者就是典型例子,2008年的北京,满城都是穿着蓝白制服的年轻人,他们在场馆、街头、交通枢纽忙得脚不沾地。 官方确实投入了一笔资金用于培训,可他们真正贡献出的价值远不止那一部分,如果换算成市场价,这将是一笔完全可以吞掉账面盈余的数字,只是当年没有人愿意把热情折算成钱。 除了人力,物资价格同样被“温柔对待”过,很多企业是以支持国家大事为荣,给出的供应价格更接近公益,而非利润最大化的商业行为。 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情感参与,但如果放到严格的经济核算体系里,这些“友情价”确实会让总成本账被低估不少。 而真正沉在水下、最重的一块,是基础设施投入,北京申奥时正处在城市扩张的高峰,地铁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主干道也亟需扩容提升,城市的面貌赶不上人口和经济体量的增长速度。 奥运会像一股强劲的风,把原本需要十年推进的建设节奏往前推了好几年,鸟巢、水立方、地铁新线、道路整修、绿化扩容,这些项目本来都会做,只是被集中在了奥运准备期完成。 站在城市发展角度,这笔钱不算冤枉,但如果单独算到奥运成本里,任何城市都会觉得压力爆表。 那为什么当年敢砸钱?很简单,北京城市的交通、公共服务、环境容量都到了必须升级的阶段,奥运会恰好成了一个契机,把“早晚要做”的事放到同一张时间表里完成。 可现在的中国完全不是当年的状态,地铁网络四通八达,没必要再为一场赛事把整个城市翻新一次,场馆资源已经足够丰富,再建一批新的,就意味着高昂的维护成本长期压在财政头上。 如今的人力、物资和运营成本也比当年高得多,志愿者不可能再像2008年那样规模化、长期化,企业也不会再大规模压低自己产品的价格,想照着当年的方式再办一次,成本会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 世界范围内的奥运会也逐渐变成“爱谁谁”的活动,超支几乎成为必然,多地留下闲置场馆,财政压力动辄持续十几二十年。 相比之下,中国的考量更现实,城市建设已经从“补短板时代”进入“精细化时代”,财政资源更希望投到科技、教育、产业升级这些能产生长期收益的领域,而不是一次性的大型活动。 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不常被提起,2008年的奥运会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舞台,是国家崛起过程中的一次高光时刻。 而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从经济到科技都足够强,不再需要通过举办夏奥来证明自己,城市不缺曝光度,国家不缺认可度,奥运会自然失去了它曾经的战略价值。 北京已经拿下了“夏季+冬季”双奥的独特纪录,这个成就本身就已经足够耀眼,未来如果有城市正好需要借奥运实现转型和升级,中国当然仍有能力把赛事办得漂亮,只是现在的我们更讲究“钱花得值不值”,而不是“能不能撑得起”,这或许是一个成熟大国在审视大型活动时最沉稳、也最务实的态度。 对此,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积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