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烟雨评社 2025-09-28 16:43:12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可以在青藏高原上先造很多根20米的电磁发射轨道,角度调低,对准南亚次大陆,这应该很好施工。 电磁发射领域的 “中国名片” 马伟明院士,早几年抛出的高原轨道设想曾引发热议,在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铺设一条 2 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借助高原稀薄空气的低阻力优势,将载荷加速到高超音速。 但这个听起来极具未来感的方案,很快被工程界泼了冷水,光是在冻土层上浇筑轨道基础,每公里造价就可能突破 50 亿元,更别提常年冻土融化导致的轨道形变问题,施工难度堪比在刀尖上搭积木。 就在这个设想逐渐淡出讨论时,新的解决方案突然在军事爱好者圈子里传开:与其死磕超长轨道,不如把 2 公里拆成上百根 20 米的短轨道,调低发射角度对准南亚次大陆。 这个思路一下点醒了不少人,毕竟短轨道的施工逻辑和长轨道完全不同,青藏高原上已有的公路和输电网络,刚好能支撑这种分散式部署。 要理解这个方案的巧妙,得先搞懂电磁发射的核心原理。和福建舰上弹射舰载机的技术同源,电磁轨道炮靠轨道间的强电流产生洛伦兹力加速弹丸,速度能轻松突破 7 马赫,是传统火炮的两倍多。 马伟明院士团队早就在实验室里验证过,20 米级的短轨道完全能达到实用标准,他们开发的制导控制模块,能让弹丸在 35000 倍重力的过载下依然保持精度,这为短轨道发射提供了技术底气。 青藏高原的地理条件成了天然优势。那里的无人区遍布相对平坦的河谷台地,不需要大规模平整土地,单根 20 米轨道的基座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就能搭建,卡车直接运到现场吊装,比浇筑 2 公里连续轨道省事太多。 更关键的是电力保障,青藏电网近年来一直在升级,沿线的光伏电站和输电线路,刚好能满足电磁发射的瞬时大功率需求,不用像日本试验那样拖 4 个集装箱大小的电源车。 分散部署的好处远不止施工便利。单根长轨道一旦被击中就全面瘫痪,而百根短轨道互为备份,即便部分受损也不影响整体运作。 调低的发射角度让弹丸贴着地表飞行,既能利用地形规避雷达探测,又能借助电磁发射的可控性调整射程,想打近的目标就调低初速,要覆盖远距离就加大功率,比固定射程的导弹灵活得多。 美国海军曾测试过 3300 万焦耳的电磁炮,射程达 200 公里,20 米短轨道虽功率稍低,但在高原增程效应下,覆盖南亚次大陆边缘完全够用。 这种方案还完美避开了长轨道的技术坑。超长轨道最头疼的是精度控制,2 公里内哪怕出现 1 毫米偏差,弹丸飞出后就会偏离目标数公里,而 20 米短轨道的校准难度骤降,普通工程队用激光定位仪就能完成。 冻土层的季节性形变对短轨道影响也更小,单根轨道下方加装可调支撑,每年解冻期微调一次就行,维护成本不到长轨道的十分之一。 从实战角度看,短轨道发射的弹丸优势明显。电磁发射的弹丸没有火药推进剂,体积只有传统炮弹的三分之一,一辆卡车就能拉十几发,后勤压力小很多。 而且飞行速度快达每秒 2000 米以上,比南亚次大陆现有防空系统的反应速度还快,等雷达探测到的时候,弹丸已经命中目标了。日本去年海上试射的电磁炮,320 克弹丸都能穿透两层钢板,换成重型弹丸的威力可想而知。 马伟明院士团队这些年在电磁领域的积累,早已为这种方案铺好了路。他们解决了舰船、车辆等平台的电磁发射关键技术,把系统小型化做到了新高度,20 米短轨道的电源和控制模块,完全能集成到集装箱里,跟着轨道一起部署。 这种 “化整为零” 的思路,既避开了长轨道的工程难题,又充分发挥了中国在电磁技术和高原基建上的双重优势,让曾经的科幻设想有了落地的可能。 当然,这个方案还需要解决低温下轨道材料的导电性问题,以及多轨道协同发射的指挥系统搭建,但比起 2 公里长轨道的 “硬骨头”,这些都算是可攻克的细节。 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高原的短轨道设想,中国在电磁领域的探索,始终沿着 “技术可行、成本可控” 的路径前进,这种务实创新的思路,或许正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 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这种"院士就该拼命"的担当,这种把国家需求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情怀,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更多科研工作者以马伟明为榜样,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脚步必将更加铿锵有力。 信源:「中国梦实践者」“国宝级”专家马伟明:让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中国心” 央广网2019-12-23 20:05

0 阅读:1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