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露出满脸不屑。时任清华副校长的施一公迅速回怼:“至少我们的航天科技比你们强!”谁知瑞典教授更加不屑一顾的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我们能把500个人送上月球,并且安全返回。” “您当年说瑞典有中国经济实力能送 500 人登月,那现在看看这个 —— 我们自主研发的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能提升 30%,能解决芯片‘卡脖子’难题!” 2024 年西湖大学的国际学术论坛上,施一公手持一块透明的新型材料样品,对着镜头另一端的瑞典教授掷地有声。 这场相隔 10 年的 “隔空回应”,让全网沸腾。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在斯德哥尔摩会议上只能靠航天成果反击的学者,如今已用一所大学的原创突破,给了质疑者最硬核的答案。 2015 年,施一公辞去清华副校长创办西湖大学的消息刚传出,质疑声就铺天盖地。“民办大学能搞出顶尖科研?”“施一公就是想借名气圈钱!” 甚至有高校教授公开撰文:“基础研究需要长期投入,社会捐赠不靠谱,这所大学撑不过 5 年。” 面对争议,施一公没有辩解,而是带着团队钻进了杭州的临时办公点。 为了说服企业家王健林捐赠,他连续三个月飞往大连,每次都带着厚厚的基础学科调研报告:“您投的不是一所大学,是中国科技的未来。” 最终,王健林捐出 10 亿,还调侃道:“我信你能把‘天坑’专业变成‘香饽饽’。” 比筹钱更难的是 “留人”。2017 年,施一公去哈佛说服生物学家陈雪梅回国时,对方正享受着终身教职和百万年薪。“西湖大学没有编制,甚至连固定校址都没有,您确定要冒这个险?” 陈雪梅的疑问,也是很多海外学者的顾虑。施一公没有画饼,而是带她去见了正在筹建实验室的年轻团队:“这里没有行政会议占用科研时间,你的项目能获得全额资金支持。” 更让陈雪梅动容的是,施一公当场承诺:“如果 5 年内出不了成果,我个人承担你的科研经费。” 最终,陈雪梅放弃海外优渥条件,成了西湖大学首批 PI(首席研究员),如今她的团队已研发出 3 种抗癌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建校初期的 “苦日子”,成了师生们最珍贵的回忆。 2018 年西湖大学刚搬入杭州校区时,实验室设备还没配齐,物理学家王立铭带着学生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台做量子计算实验,冬天没有暖气,大家裹着羽绒服记录数据。 “施校长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和我们一起吃盒饭,还帮着调试仪器。” 王立铭回忆,有一次实验数据出现异常,施一公陪着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最终发现是设备线路接触不良。 这种 “带头干” 的劲头,让学者们打消了最后一丝顾虑,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专注于科研本身。 2023 年,西湖大学的 “产学研融合” 模式迎来丰收。由施一公牵头的团队研发的新型半导体材料,被华为纳入芯片研发供应链,首批产品已用于 5G 基站; 陈雪梅团队的抗癌药物,与恒瑞医药达成合作,预计 2025 年上市。 更让人惊喜的是,学校与浙江政府共建的 “基础研究产业园”,吸引了 20 多家科技企业入驻,毕业生王浩创办的新材料公司,估值已突破 10 亿。 “当年有人说我们是‘空中楼阁’,现在我们用成果证明,民办大学也能成为创新引擎。” 施一公在产业园开园仪式上感慨。 如今,70 岁的施一公仍保持着每天工作 12 小时的习惯。早上 8 点,他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和学生一起分析数据; 下午参加学术会议,为学校引进顶尖人才;晚上则在办公室修改科研报告,台灯下的日历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项研究的进度节点。 西湖大学已拥有 150 多位全职学者,其中包括 8 位院士,在量子计算、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领域取得 42 项原创突破,科研实力已跻身国内高校前 20 名。 在 2024 年的毕业典礼上,施一公再次提起 10 年前的那场交锋:“当年瑞典教授的质疑,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短板; 如今,这所大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对质疑最好的回应。” 台下,来自全球的留学生们举起写有 “中国创新” 的牌子,掌声经久不息。 校园外,阿里巴巴捐赠的 “未来科技中心” 即将封顶,腾讯资助的 “脑科学实验室” 已投入使用。 这所由施一公一手创办的大学,正从 “追赶者” 变成 “引领者”,而他自己,也从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反驳者,成长为中国科技创新的 “筑路人”。 信源:中国教育新闻网——高等教育怎样走上内涵发展之路
2014年一次国际会议上,一位瑞典教授在谈到中国科技时,露出满脸不屑。时任清华副
盘盘鸭
2025-09-29 14:52:2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