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2025 年 4 月的波兰东部边境,北约 “坚定捍卫者” 演习正进入高潮。 美军 M1A2 坦克集群在田野间展开战术机动,英国 “挑战者 3” 坦克的炮口对准模拟靶标,而不远处的俄军警戒哨所里,电视屏幕正播放着梅德韦杰夫的讲话; “战败即动用核弹打击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画面里他严肃的神情,与窗外北约坦克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前俄乌博弈最荒诞也最真实的缩影。 2024 年 9 月,英国向乌克兰交付首批 “风暴阴影” 巡航导弹的当天,俄罗斯黑海舰队塞瓦斯托波尔基地里,防空部队士兵安德烈正在检查 S-400 系统的雷达。 “那天上级突然下令,所有雷达 24 小时开机,连吃饭都得在战位上。” 安德烈后来在采访中回忆,“风暴阴影” 的射程能覆盖克里米亚,他们不得不将防空圈向外推了 50 公里,甚至征用了当地渔民的渔船加装简易预警设备。 更让他们头疼的是,导弹的制导系统采用了新型西方芯片,俄军现有电子干扰设备难以奏效,这也是梅德韦杰夫后来将英国列为威慑目标的关键原因之一。 当时俄军总参谋部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仅 2024 年下半年,乌军使用 “风暴阴影” 打击的俄军目标中,83% 是之前从未暴露的后勤仓库和通讯节点,这种 “精准打击” 让俄军常规防御压力陡增。 2025 年 1 月,俄罗斯乌拉尔机车车辆厂的生产车间里,机床的轰鸣声比往常更密集。工人们正在赶制 T-90M 坦克,车身装甲板上的焊接痕迹还泛着热气,可车间主任伊万却愁眉不展; “我们缺‘大脑’—— 坦克火控系统需要的高端芯片,现在只能用库存的旧型号替代,反应速度比设计标准慢了 0.8 秒。” 这份 “慢半拍” 的无奈,正是俄军常规军力消耗的缩影。 尽管官方数据显示俄军现代化装备占比已达 68.2%,但实际列装的装备中,近三成因芯片短缺未能达到完整作战性能。 伊万透露,为了优先保障前线,工厂甚至拆解了退役的 T-80 坦克,提取里面的芯片重新打磨使用。 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做法,让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审视 “常规力量能否打破僵局” 的问题,也为梅德韦杰夫的核威慑言论埋下了伏笔。 梅德韦杰夫喊话后,北约内部的分歧比俄罗斯更激烈。2025 年 3 月的北约外长会上,匈牙利外长直接拍了桌子; “我们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 12 亿欧元援助,现在国内能源价格涨了 30%,老百姓都在抗议,再加码就是政治自杀!”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国内的反战声音也在抬头,柏林街头爆发了 “停止向乌输送武器” 的游行,参与者中甚至有德国国防军的退役军官,他们在请愿书中写道; “我们经历过冷战,知道核威慑的风险,不能让德国成为俄罗斯的打击目标。” 这些内部分歧,其实是梅德韦杰夫 “心理博弈” 的重要考量。 他清楚,只要北约援助出现松动,俄乌前线的僵局就可能被打破。 如今,这场 “核威慑博弈” 仍在持续。北约 “坚定捍卫者” 演习已结束,但美军仍在波兰部署了 2 个装甲旅;俄罗斯则在克里米亚增加了 “伊斯坎德尔” 导弹的部署,却未进行任何核试验。 双方都在 “秀肌肉”,却没人愿意迈出危险的一步。国际能源市场上,欧洲天然气价格因核威慑言论出现短暂波动后,又恢复了平稳; 因为市场清楚,俄罗斯需要能源收入支撑常规军力,西方也离不开俄罗斯的能源补充。而在俄乌前线,巴赫穆特的拉锯战仍在继续,双方都在等待对方先出现破绽。 梅德韦杰夫的言论早已从 “热点新闻” 变成 “博弈筹码”,俄罗斯电视台不再频繁播放他的讲话,北约也不再高调谴责,取而代之的是更隐秘的较量; 美国通过私人军事公司向乌军提供情报支持,俄罗斯则加强了对北约补给线的无人机侦察。这场没有硝烟的 “心理战”,或许还要持续很久,但有一点越来越清晰; 无论是俄罗斯的核威慑,还是北约的军事演习,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胜负,从来不是靠 “狠话” 决定,而是取决于谁能在漫长的博弈中,先守住自己的底线与民生。 就像安德烈在日记里写的:“我们不想用核弹,只想让车间里的芯片快点到货,让前线的兄弟能有足够的坦克,早点结束这场战争。” 信源:搜狐军事——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
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
盘盘鸭
2025-09-29 16:52: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