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在外地演出,休息时在宾馆开了2个房间,工作人员疑惑:你们是夫妻,开两间房干嘛?结果,王洁实一句话把人给逗乐了。 “这谱架上的小卡片,怎么这么眼熟?”2023 年北京某社区老年大学的教室里,77 岁的谢莉斯拿着刚收到的快递,指尖拂过木质谱架上泛黄的纸片。 上面是她 1981 年写的《外婆的澎湖湾》歌词,字迹娟秀,还画着小小的海浪图案。 快递单上没有留言,只写着 “老搭档寄”,谢莉斯突然笑出了声,眼眶却悄悄湿润,这是王洁实藏了 42 年的 “秘密”,也是两人从舞台到生活,从未褪色的默契。 1983 年的河南乡下,王洁实和谢莉斯跟着 “文艺下乡” 队伍去演出。车子在泥泞的土路上抛锚时,天边突然下起暴雨,为了赶上台前约定的演出时间,两人顶着雨徒步走了 5 公里。 谢莉斯的演出服被淋得湿透,王洁实就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给她裹上,自己穿着单衣扛着乐器。到了村里的晒谷场,台下早已挤满冒雨等待的村民,有的还举着自家缝的油纸伞。 当《乡间的小路》的旋律响起,谢莉斯冻得发颤的声音里,突然多了份质朴的温暖;王洁实则在间奏时,悄悄把村民递来的姜汤塞到她手里。 演出结束后,村长拉着他们的手说:“这雨里的歌,比收音机里的还好听!” 那晚他们住在村民家,谢莉斯发烧,王洁实守在床边,用热水给她敷额头,还哼着跑调的《茉莉花》哄她睡觉。 这段下乡经历,后来被他们写在演出日记里,贴满了村民送的玉米画和剪纸。 1998 年谢莉斯康复训练最艰难的时候,王洁实做了件 “傻事”:他把两人当年唱过的 20 多首歌,都改编成了简化版的钢琴弹唱曲。 《何日才相会》的高音部分降了调,《油田的夜晚》的节奏放慢了半拍,每首歌的谱子上,都用红笔标注着 “莉斯练习版”。 他还特意买了架二手钢琴,每周去谢莉斯家,陪着她从单音练起。有次谢莉斯练到一半哭了,说 “再也唱不出以前的味道了”; 王洁实则弹着简化版的《外婆的澎湖湾》说:“咱们现在唱的,是‘老年版’的歌,有岁月的味道,更好听。” 后来这些改编曲谱,成了谢莉斯教社区老人唱歌的 “教材”,她总说:“这是王老师给我的‘礼物’,现在我把它送给大家。” 鲜少有人知道,2010 年两人还一起为留守儿童录制过睡前儿歌。当时王洁实参与 “乡村儿童睡前故事” 公益项目,特意邀请谢莉斯合作。 他们把《小星星》改编成了二重唱,谢莉斯的声音温柔得像摇篮曲,王洁实则用略带沙哑的嗓音,模仿爸爸讲故事的语气。 录制间隙,谢莉斯看到照片里留守儿童抱着旧玩偶的样子,突然红了眼,说 “咱们得多录几首,让孩子们知道有人想着他们”。 最终他们录了 12 首儿歌,从《小兔子乖乖》到《拔萝卜》,每首歌结尾都有一句悄悄话,谢莉斯说 “晚安,要梦见甜甜的糖”,王洁实则说 “明天也要开心呀”。 这些儿歌后来刻成 CD,送到了全国 10 多个省份的乡村小学,有孩子写信说:“听着歌睡觉,像有爷爷奶奶在身边。” 2021 年,两人又一起加入了 “老歌修复” 公益项目。王洁实负责整理当年的演出录音,谢莉斯则对着旧谱子,回忆每首歌的创作背景。 有段 1985 年的露天演出录音,里面混着风声和观众的欢呼声,王洁实修复了整整一周,才让声音变得清晰;谢莉斯则在旁边,逐句标注 “这里要带点笑腔”“间奏时台下有小孩喊‘再来一首’”。 修复完成的《外婆的澎湖湾》上线那天,他们在视频连线里一起听,当熟悉的和声响起,谢莉斯说:“你看,咱们的歌,还能陪更多人。” 如今,78 岁的王洁实依然保持着每年 5 场公益演出的频率,他的演出包里,始终装着当年下乡时村民送的口琴; 77 岁的谢莉斯则成了社区老年大学的 “明星老师”,她的课堂总是坐满学员,墙上贴满了大家合唱的照片。 去年冬天,王洁实去社区看谢莉斯上课,刚好赶上大家合唱《乡间的小路》,他没打招呼,悄悄站在后门跟着唱。 谢莉斯看到他,笑着招手让他上台,两人一左一右,像当年一样并肩站着,声音里没有了年轻时的清亮,却多了份岁月沉淀的默契。 两个热爱音乐的人,用半生的时间,把歌声变成了连接彼此、温暖他人的纽带。 就像谢莉斯在最新的教学笔记里写的:“最好的歌,不是唱给千万人听,而是唱给身边的人听;最好的搭档,不是永远站在舞台中央,而是老了以后,还能一起晒着太阳,唱首跑调的老歌。” 主要信源:(新浪娱乐——王洁实谢莉斯:希望年轻人脸上永远有阳光(图))
1982年,“歌唱家”王洁实,谢莉斯在外地演出,休息时在宾馆开了2个房间,工作人
盘盘鸭
2025-09-29 15:52: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