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

如梦菲记 2025-10-09 09:45:58

2003年,齐齐哈尔某酒店,突然发现11枚定时炸弹,排爆专家于尚清赶来,成功拆除10枚炸弹,正当他要剪第11枚的引线时,炸弹竟突然爆炸!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3年9月的齐齐哈尔,绿博会的热闹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断,当萨拉伯尔酒店传出藏有定时炸弹的消息时,没人想到,一个已经退休的老警察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后防线。   于尚清接到电话时正在家里吃饭,四天的安保工作让他疲惫不堪,好不容易能休息,局长的声音却在电话那头急促地响起。   他放下碗筷抓起外套就往外冲,妻子在身后喊着小心,他只是挥挥手,连头都没回,那双平时舍不得穿的迷彩胶鞋被他穿在了脚上,身上换了干净衣服,他心里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现场的情况比想象中更凶险,11枚炸弹散布在酒店各处,每一枚都连着定时装置,滴答声像催命符,围观的人群被隔离在警戒线外,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那栋大楼,空气凝固得让人喘不过气,于尚清没有犹豫,他知道这个时候退一步,可能就是千百条人命的代价。   蹲在煤气管道旁,距离爆炸只剩3分钟,他的手很稳,一点点解开绳子,剪断导线,没有让任何人递工具,生怕惊动了炸弹,11点12分,第一枚成功拆除。   接下来是第二枚、第三枚,他摸索出了规律,拆得越来越顺手,中途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声音嘶哑地说了句"今后我无论怎样,你和孩子都要好好活着",然后匆匆挂断,继续投入战斗。   第二天酒店又发现了7枚炸弹,于尚清已经掌握了规律,前面几枚拆得很顺利,可最后一枚却成了他人生的分水岭。   一声巨响,浓烟吞没了他的身影,同事们冲进去时,只看到满身是血的他倒在地上,右手几乎不成形状,脸上身上嵌满了玻璃碎片。   医院组织了两次北京专家会诊,结论都是一样的,碎片太深,有的卡在骨头缝里,有的紧贴神经,根本取不出来,左眼彻底失明,右耳失聪,右腿落下残疾,走路必须拄拐,更可怕的是那些留在体内的碎片,像埋在身体里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要了他的命。   往后的11年,止痛药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伴侣,半夜疼醒是常事,他总是悄悄爬起来找药吃,怕吵醒身边的妻子。   杜长君每天用牙签给他挑身上冒出来的玻璃碎片,有一次左腿骨上的大碴子怎么也挑不动,儿子用指甲刀夹,连着血肉一起扯出来,母子俩哭得稀里哗啦,他反而笑着说这是身体里的纪念品。   上海有家大医院愿意免费给他做手术,但医生说得很直白,手术风险极高,可能下不了手术台,保守治疗大概还能活十年,他想了很久,跟家人说还想多陪陪他们,还想教教年轻警察,最后选择了保守治疗。   单位本想让他去办公室整理资料,轻松点,他不肯,后来公安局组建防暴队,他主动请缨当防爆专家,拿着炸弹模型手把手教学。   2010年,腰椎突然疼得走不了路,原来是当年爆炸震伤了5节腰椎,装了4根钢钉才勉强撑住,可他休息没多久又拄着拐杖回到单位,说坐着讲经验也行。   2014年11月6日,立冬前一天,58岁的于尚清走了,这个用身体挡住危险的人,这个带着满身玻璃碎片坚守了11年的人,终于可以不用再忍受疼痛。   他留下的不只是一双旧胶鞋和一封没寄出的遗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那些嵌在身体里会生锈的碎片,像勋章一样记录着他的选择,该站出来的时候别退缩,该坚持的时候别放弃,这样的人,值得被记住一辈子。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拆弹英雄”于尚清:体内带着百余块玻璃碴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