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10-09 10:33:18

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这不是否定飞行员的技术,而是现代导弹和战场体系已经进化到了一个新阶段。   过去那种靠机动性甩开导弹的空战模式,早就过时了。   现在的中距空空导弹,比如AIM-120、霹雳-15或者R-77M,都装了主动雷达导引头。   这东西就像一个微型大脑,导弹一发射就自己找目标,不再依赖发射飞机提供雷达照射。   飞机哪怕立刻掉头跑或者被击落,导弹照样能追。   更狠的是,很多导弹还用上了双模制导。   比如一边用雷达,一边用红外成像。   你用电子干扰把雷达信号搅乱了?它马上切到红外模式,盯着发动机喷口的高温热源。   那团热气在它眼里就像黑夜里的探照灯,根本藏不住。   动力上,现代导弹也压倒性领先。   很多中距弹用了双脉冲发动机,能分段点火。   先高速冲出去,快接近目标时再补一脚油,末段速度直接飙到4马赫。   这时候战机就算拉出9个G的极限过载,导弹也能轻松跟上。   导弹的机动过载普遍在30G以上,而飞行员最多承受9G,再多就会黑视甚至昏迷。   这就像自行车想甩掉跑车,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较量。   实战已经反复证明了这一点。   在乌克兰战场上,北约给乌军的F-16挂了先进的电子战吊舱,理论上能干扰雷达、释放箔条。   可去年一架F-16在哈尔科夫上空被俄军击落,全程都没看到对手在哪。   俄军用S-400防空系统先锁定,再由苏-35战机通过数据链引导导弹攻击,实现了“A射B导”。   导弹全程借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的信息飞行,根本不靠发射机持续照射。   乌军飞行员释放干扰、做机动,全都白搭。   等雷达告警响起,导弹已经进入不可逃逸区,根本来不及反应。   印巴边境的对抗更说明问题。   印度的阵风战机号称欧洲最强,机动性顶尖。   可去年一次对峙中,被巴基斯坦的歼-10CE在200公里外锁定。   阵风的雷达告警器直到导弹飞了100公里才响,飞行员拼命做规避动作,但霹雳-15E导弹末段再次加速,直接击中尾翼。   整场战斗,阵风连敌机影子都没看见。   所谓“静默攻击”就是靠数据链和远程雷达,根本不给对手反应机会。   伊朗的F-14也曾是空战明星,可今年初面对以色列的F-35,连锁定都困难。   F-35隐身突防,配合电子战系统干扰,F-14的雷达刚捕捉到信号就花屏。   等重新搜索目标,对方的AIM-120早就打过来了。   老式战机在现代体系面前,连开火的机会都没有。   有人可能会说,那爬升能不能甩掉导弹?   理论上,在导弹发动机熄火后靠惯性滑翔的阶段,爬升确实能消耗它的能量。   毕竟空气越往上越稀薄,导弹的舵面效率下降,机动能力锐减。   如果距离够远,飞行员提前做大角度爬升,有可能让导弹在追击中耗尽动能,最终坠落。   但这招只适用于射程极远、发动机工作时间短的老式导弹,比如过去的AIM-54“不死鸟”。   现代中距弹发动机工作时间虽短,但不可逃逸区已经大幅前移。   而且导弹飞行轨迹是算好的交汇点,不是傻乎乎追尾。   战机突然变向,导弹会重新计算路线,不一定跟着爬升。   再加上现代导弹有数据链支持,能接收预警机、卫星甚至其他战机的实时信息。   你飞到哪,它都知道。   隐身战机也逃不过这个逻辑。   歼-20的隐身设计能缩短雷达发现距离,但藏不住发动机的热信号。   一旦被红外搜索系统或预警卫星捕捉,照样会被锁定。   隐身只是争取时间,不是免疫。   真正能提高生存率的,是体系对抗。   比如预警机提前发现敌方雷达开机,引导己方战机规避。   或者电子战飞机干扰对方数据链,打乱导弹的中继制导。   单靠一架飞机硬扛,胜算极低。   飞行员能做的,无非是释放诱饵弹、开加力、做高G机动,争取一线生机。   但这些手段越来越难奏效。   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现在能识别目标轮廓,热饵弹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   电子干扰也挡不住数据链中继的多源信息。   现代空战,拼的不是单机性能,而是整个作战网络的反应速度和协同能力。   被锁定之后,能逃掉的案例越来越少。   不是飞行员不行,是导弹和体系太强。   未来空战,谁能先发现、先锁定、先发射,谁就掌握主动。   至于“甩掉导弹”,那已经是上个时代的传说。

0 阅读: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