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将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

凭栏观望史 2025-10-10 11:25:35

美国正式宣布,自 2025 年 10 月 14 日起,将对中国拥有、运营或建造的船舶,以及所有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收取额外费用。   这次美国针对的不是在芯片,也不是在关税,而是在海上。   消息一出,整个全球航运业炸开了锅。新的收费标准看起来是技术性调整,实则是一次精准打击——对中国造船业、航运业乃至整个制造链的定向遏制。   根据公开文件,美国要求中国船舶每靠一次港口就要缴纳“服务费”,起步价每净吨50美元,三年后翻近三倍到140美元。   别以为只针对中资公司,就连外国企业使用中国造的船,也得交18美元一吨或者120美元一箱的附加费,哪个高按哪个算。   这意味着,一艘十万吨级的货轮,光是靠港一次的费用就可能高达几百万美元。   对全球物流公司来说,这种成本足以让航线计划全线重算。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要求所有船只在抵港前缴清费用,不然就有可能被延误甚至禁止入港。   表面上,这项政策打着“公平竞争”的旗号,实际上却是针对中国的系统性封锁。   美国近年造船能力下降明显,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造船和航运的主力——每两艘新船中,就有一艘出自中国船厂。   美国不想在市场竞争中被彻底甩开,于是想用“制度的手”去限制中国的“产业手”。   这场收费风暴不仅影响中美之间的贸易,更波及全球供应链。   美国的政策一出,全球几大航运集团立刻调整布局,减少中国制造船舶的美线航行,改走欧洲、中东或非洲路线。   其实美国对我国航运改线也感恐慌,毕竟如果中国船真不来了,美国自己的港口就会“先饿死”。   中国的反应干脆利落,9月,交通运输部发布修订版《国际海运条例》,明确写进“反制条款”:对任何歧视性收费国家,中国可以征收对等费用、限制其船舶进出港口、对受影响企业提供补贴。   这等于提前亮出底牌,如今中国造船完工量和新接订单量都稳居世界第一,交付期排到2029年。   这场较量的本质,不是港口费的多少,而是航运规则的主导权。   美国想让全球航线听它指挥,用高额收费逼迫企业远离中国;中国则在用产业链和港口网络构建新秩序。   一个靠规则施压,一个用实力破局,这不再是一场单纯的贸易冲突,而是一场关于海权、产业链和经济安全的长期博弈。   美国这种政策其实也会伤到美国自己。   在上世纪美国搞过《琼斯法案》,要求本国航运只能用本国船、雇本国船员。结果国内水运成本翻倍,国际市场份额从17%一路跌到不到1%。   今天的“港口费”走的仍是老路。高成本让进口商退缩,物流延迟让零售业受损。   最终,涨价的不是关税清单上的“他国货”,而是美国消费者手里的每一件商品。   面对封锁,中国的策略正在转向“主动出海”。   从推动北极航线通行,到推进航运数字化、人民币结算,再到扩大东南亚与中东市场合作,中国正在把风险拆解为机会。   这是一场比拼耐力与布局的战争,不是谁先喊得大声,而是谁能走得更远。   海运不是一个国家的独角戏,而是全球经济的动脉,只要航道还在流动,规则的中心迟早会回归市场逻辑。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贸易冲突,而是一场关乎全球经济秩序的力量重构。   中国的优势不只是船造得快,而是产业链完整、港口遍布、供应体系强大。   想通过收费让中国“靠不了岸”,最终可能会让美国发现,真正漂泊在海上的,是它自己。   海洋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它属于敢航行的人。   真正的胜利,不是靠封锁赢来,而是靠实力赢回,面对风浪,最强的船不会退,它只会继续往前开。   信息来源:环球网

0 阅读:65
凭栏观望史

凭栏观望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