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终于决定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寝,谁料,棺

混沌于浮云 2025-10-13 18:51:16

1958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终于决定打开万历皇帝的陵寝,谁料,棺材打开没多久,万历皇帝的龙袍遇见空气,慢慢变黑,一些珍贵的丝绸也化为灰烬…… 朱翊钧出生在1563年,是明穆宗的第三子,从小在宫廷接受教育,学习各种经史知识。隆庆二年他被立为太子,继续在东宫深造。穆宗去世后,朱翊钧十岁登基,年号万历,在位四十八年,处理过内阁和边疆事务。1620年他去世,与两位皇后合葬定陵。这位皇帝的陵寝后来成为唯一被发掘的明帝王墓,暴露了大量明代葬俗细节。 郭沫若1892年出生在四川乐山一个地主家庭,早年读家塾和高等学堂。1914年他去日本留学,学医科,1923年回国后转入文学和历史领域。他创办创造社,推动新文学,还研究考古和古文字。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导过多项文化项目,包括推动明陵发掘。他对失传典籍的兴趣直接促成这次行动,直到1978年去世。 吴晗1909年出生在浙江义乌,早年求学金华,后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专攻明史。毕业后他留校教书,还在其他大学任教授,出版多本明史书,推动这一领域研究。吴晗后来当北京市副市长,参与城市和文化管理。他和郭沫若合作,联名请示发掘明陵,对定陵的选定起关键作用,直到1969年去世。 1955年,一群学者包括郭沫若和吴晗,向国务院提交报告,建议发掘明长陵。报告获批后,考古队进驻昌平,先对长陵试掘。几个月过去,他们没找到入口,只好调整计划。郭沫若和吴晗研究地图,把目光转到定陵。这座陵寝规模较小,更易操作,成为新目标。 1956年5月,队伍正式启动定陵发掘,用探沟法向下挖。三个月后,他们打通地宫通道。1957年9月19日,推开玄宫石门,进入内部。地宫有前中后室和配室,总面积1195平方米。里面摆满金银玉器和织锦,保存完整。 1958年5月24日,队伍打开万历皇帝棺椁。先移开外层松木椁,再抬内层楠木棺。遗体暴露后,龙袍接触空气,颜色渐渐变黑。丝绸织物也氧化,部分成灰。考古人员记录这些变化,继续清理,出土金器289件、银器271件、冠10顶,还有衣物和首饰,总计约3000件文物。整个清理到1958年7月结束。 发掘中,技术条件不足导致丝织品保存困难,许多变硬腐化。这次行动虽获文物,但损失也大。郭沫若和吴晗的初衷是找失传典籍如永乐大典,可陵中没发现。反而暴露了空气对古物的破坏力,让人反思考古方法。 1959年,定陵建成博物馆,对外开放。出土文物分类存放,供人参观。其中包括金丝翼善冠和瓷器。游客能看到玉器和首饰,了解明代工艺。但棺椁被工作人员移出,丢在山沟。保护工作因条件限制造成部分文物进一步损坏。 发掘后,郑振铎和夏鼐上书国务院,建议停止批准帝王陵发掘。国务院同意,规定只在必要时抢救性发掘,不再主动开挖。这一规定沿用至今,避免类似损失。定陵文物成为明史研究资料,学者从中获知葬制和服饰信息。 郭沫若继续考古和历史工作,参与其他项目。吴晗处理北京市事务,包括文化遗产。郭沫若1978年在北京去世。吴晗1969年在北京去世。他们的推动虽有争议,但定陵发掘记录了明代实物证据。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