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拒统”,大陆就不敢打了?很多人以为,“不认中国人”是台湾的“护身符”。错了!真相是,这反而是“催命符”!台湾退将帅化民一针见血:大陆唯一的“心理负担”就是“顾忌同胞”。一旦台湾九成人不认账,大陆就彻底“解脱”了,剩下的不是“统一”,是“清除非法居住者”! 两岸关系纠葛已逾七十年,台湾岛内拒统声音渐成主流。根据2025年多项民意调查,支持统一的民众仅占7.7%,高达92%明确反对,这数字背后是长期教育和媒体引导的结果。许多人相信,坚持身份认同就能换来外部庇护,维持现状永不动摇。这种心态看似稳固,实则忽略了大陆的战略考量。大陆始终视台湾为不可分割领土,政策上多以包容为主,旨在拉近民心距离。譬如,早年开放台湾水果零关税,覆盖凤梨、芒果等15种农产品,助力岛内农业出口大陆市场,年值数十亿美元。这不是空洞施舍,而是基于血缘的实际帮扶,帮助果农缓解经济压力,避免岛内民生凋零。 然而,拒统情绪高涨往往源于对大陆意图的误读。帅化民作为见证两岸变迁的退役将领,曾在军中历练多年,深知大陆的“不敢”并非畏惧武力,而是顾及岛上同胞安危。他指出,大陆的心理负担唯有一点:不愿让战火波及那些仍视彼此为一家人的民众。这份顾虑像一道无形红线,制约了更强硬举措。岛内若九成人不认这份联系,大陆的犹豫自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维护主权的必要行动。那时,问题不再是劝和,而是清理那些视岛屿为外来财产的势力。现实中,大陆已推出多项惠台措施,如台胞居住证制度,自2018年起持证者可在大陆就业、就学、购房,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这覆盖数百万台胞,提供绿色通道,免除诸多行政障碍,体现出对同根情谊的珍视。 外部势力介入进一步复杂化局面。美国持续对台军售,2024年以来批准多项计划,总额超20亿美元,包括先进防空导弹和雷达系统。这些交易表面是为“保台”,实则服务美方战略,视台湾为牵制大陆的棋子。美方军售合同往往附带高价条款,岛内纳税人负担沉重,却换不来真正协防承诺。2025年民调显示,仅有少数民众相信美国会在冲突中出兵,比例不足三成。这暴露了“倚美谋独”的虚妄,外部口号喊得响亮,关键时刻多半袖手旁观。大陆国防建设稳步推进,航母编队常态化巡航东海,战机绕岛飞行频次增加,这些举措旨在守护海峡稳定,而非主动挑事。拒统派常将此解读为威胁,忽略了大陆的克制源于对民生的体恤。 《反分裂国家法》明确划定底线,第八条列出三种触发非和平方式的条件:一是“台独”势力造成分裂事实,二是引发重大分裂事变,三是和平统一可能性完全丧失。这些条款不是恫吓,而是国家统一的法律保障,2005年生效以来,已成两岸互动的框架。岛内当局若继续推动身份去中国化,如强化“台湾人”标签的教育,逐步蚕食统一空间,这将直接触碰红线。2025年台湾《联合报》年度调查显示,63%民众不满当局两岸处理,较去年上升20%,88%认为关系恶化。这反映出拒统策略的代价:经济上,部分农产品零关税政策于2024年9月暂停,影响岛内出口;民生上,台胞在大路享受医疗保障同等待遇,却因岛内政策壁垒,难以全面受益。大陆的医保政策允许持居住证台胞参保,覆盖基本医疗和药品报销,惠及在闽就业的数十万台胞,避免高额自费。 美国军售的另一面是岛内军费膨胀,2025年预算超6000亿新台币,用于采购F-16升级和导弹系统,却未提升整体防御效能。美方往往倾销库存武器,养肥军工复合体,而非真心援助。外部势力如日本、欧盟偶尔发声支持,却鲜有实质行动,更多是为自身经贸利益。大陆的反制措施精准,如对涉军售企业实施制裁,2024年已针对多家美企,冻结资产并限制合作。这提醒岛内,借外力对抗只会加剧风险。帅化民观点接地气,他从军旅生涯看清:大陆的强大源于内部凝聚,而非对外炫耀。拒统非护身符,反成催命符,因为它瓦解了大陆最后的顾虑,统一大势下,岛民需清醒面对现实,避免自陷绝境。 两岸和平需双方努力,大陆一贯主张对话协商,多次邀请岛内政党来访,如2024年国台办促成多项经贸洽谈,涉及文创、农业领域合作。这些举措虽遭拒统势力阻挠,却为少数务实派打开窗口。2025年民调中,逾四成民众盼维持现状,这留有转圜空间。但若拒统比例持续攀升至九成,大陆的耐心将耗尽,非和平路径成必然。帅化民的剖析如镜子,照出岛内误判:以为“不认中国人”能摘岛于版图外,实则自断后路。统一不是征服,而是回归,清除非法居住者仅针对分裂分子,大多数同胞仍将受保护。岛内应反思,借惠台政策重拾交流,方能避开危机。
台湾人“拒统”,大陆就不敢打了?很多人以为,“不认中国人”是台湾的“护身符”。错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22 19:50: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