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10-23 10:55:34

一个美国教授说了句大实话,台下掌声就没停过,他说,两千年,中国,从没跨过那片海去打他们。一次都没有。反倒是他们,隔三差五就想把战火烧到中国家门口。 这位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海量史料基础之上。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早在大航海时代前就掌握了先进造船技术。从秦汉起,沿海居民就利用季风规律,搭建简易木筏出海捕鱼和贸易。这种积累到明朝达到巅峰,却始终服务于经济交流,而非军事扩张。相比之下,欧洲列强从15世纪起,以探险为名推行殖民体系,导致全球格局剧变。教授强调,这种不对称并非偶然,而是文化与战略选择的产物。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审视当下南海或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避免简单化解读。历史不是零和游戏,而是层层叠加的因果链条。教授的直白陈述,提醒人们:和平本该是海洋的常态,可现实往往被野心扭曲。 中国海上活动的本质,从来是互通有无,而非剑拔弩张。郑和七下西洋,便是典型例证。1405年至1433年,这支庞大舰队累计航行距离超过10万公里,途经30多个国家。船队携带的货物包括丝绸、瓷器和茶叶,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关系和开辟贸易通道。在东非和阿拉伯地区,他们交换当地特产如象牙和香料,从未强占土地或建立据点。相反,舰队在遭遇海盗时,仅限于自卫反击,事后即撤离。这与同时期欧洲探险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伴随武装登陆和资源掠夺。郑和航海的记录保存在《明实录》中,清晰显示其和平导向。这样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和为贵”的执着追求,也为后世提供了非殖民模式的范本。 追溯更早,汉朝开通海上丝绸之路时,也未见军事痕迹。公元前2世纪起,商船从南海沿岸出发,抵达东南亚诸国,运载漆器、铁农具和纺织品。交易现场多在港口码头进行,当地部落首领提供香料和宝石作为回报。朝廷通过市舶司管理这些活动,确保税费公平征收,却从不派兵护航或干预内政。唐宋时期,这一路线进一步扩展,广州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吸引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云集。宋朝的指南针和水密舱技术,让商船能在季风中安全穿梭,但出海者仍是民间船主,而非官军。元朝虽以蒙古铁骑闻名,其海上行动也局限于防御。两次东征日本的失败,源于台风阻挠,而非战略失误。这些事例共同证明,中国两千年出海史,始终以经济纽带为主轴,避免了跨海征服的冲动。 西方航海的转向,则从探索滑向霸权。1492年,哥伦布率队抵达美洲,第一步便是宣称土地归西班牙所有。随后的登陆行动中,船员使用火枪和剑刃镇压原住民抵抗,抢夺黄金和奴隶。这套模式迅速复制到麦哲伦环球航行中,一路留下焚村和掠夺的痕迹。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建立据点时,炮舰封锁港口,强迫当地王国缴纳贡税。荷兰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更是将贸易公司化身为殖民工具,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推行枪炮外交。到18世纪,这种扩张已覆盖全球,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美洲,积累起工业革命的原始资本。中国虽有强大海军潜力,却选择内向发展,这或许源于儒家思想对“仁政”的强调,避免了类似血腥循环。 19世纪的鸦片战争,标志着西方野心直指中国本土。1840年,英国舰队以鸦片贸易为借口,炮轰广州和厦门,迫使清廷开放五口通商。英军登陆后,推进至南京,逼签《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并赔款2100万银元。这场冲突源于英国的毒品倾销,却以军事胁迫收场。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再度入侵,从大沽口直扑北京。联军焚毁圆明园,掠走无数文物,造成经济损失相当于清廷数年财政。法国军官指挥士兵系统破坏园林建筑,英国则运走十二生肖兽首。 甲午战争进一步凸显日本的模仿与升级。1894年,日本效仿西方,发动对华海战,击沉北洋水师主力舰队。黄海海域的激战中,日舰使用鱼雷战术,造成中国海军重大损失。随后,日军登陆台湾,强占该岛并索赔2亿两白银。这场战争源于日本对朝鲜半岛的野心,却以侵吞中国领土告终。1900年的八国联军入侵,更是集体施暴的巅峰。德、法、俄、日、英、美、意、奥八国军队从天津登陆,推进北京,屠杀平民并洗劫皇宫。联军强加《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相当于中国4年财政收入。 进入20世纪,这种模式延续到现代地缘冲突。1950年朝鲜战争中,美国以联合国军名义,从太平洋调集舰队,在仁川登陆后北上,直逼鸭绿江边。美军航母群巡弋台湾海峡,炮口对准大陆海岸线。中国志愿军入朝作战,纯属自卫反击,避免战线延伸本土。冷战时期,美国构建第一、第二岛链,在日本、韩国和菲律宾布设军事基地,部署航母和导弹,封锁中国出海通道。这些设施至今活跃,定期进行联合军演。 近年来,南海外交案中,美国派双航母编队施压,驱逐舰频繁穿越所谓“国际水域”,实为军事炫耀。2023年,美菲联合巡航黄岩岛附近,挑动区域紧张。这些举动,延续了历史惯性:跨海挑衅,却指责他人扩张。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冰淇淋不及千金

冰淇淋不及千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