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这两天可是炸开了锅!萧美琴一句“不只台积电,整个半导体生态系都要赴美投资“,直接把民进党的老底都给掀了。要我说,这简直就是把台湾的经济命脉当“投名状“往美国送啊!看看台积电在美国那摊子事,建厂成本比亚洲高出30%-60%,民进党倒好,宁愿让企业吃亏也要讨好美国主子。 台湾半导体产业是岛内经济的支柱,2024年出口额高达1650亿美元,占整体出口近35%,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超过20%。这个产业集群从新竹科学园区起步,涵盖材料供应、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环节,形成高度分工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它不仅支撑全球供应链,还带动数百万就业岗位,许多中小企业依赖订单维生。美中贸易摩擦加剧后,美国通过芯片法案补贴本土制造,台湾当局面临多元化布局的压力。台积电早在亚利桑那州启动首座工厂,投资额达120亿美元,但后续产能扩张计划引发担忧。岛内企业界普遍认识到,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可能带来风险,却也担心海外投资会削弱本土根基。行政当局多次强调平衡发展,但实际操作中,台美经贸谈判的细节鲜少公开,留给民众诸多猜测空间。这种背景下,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放大成政坛风暴。 萧美琴在加拿大广播公司访谈中首度证实,台湾已向美方承诺投资范围扩展到整个半导体生态系。这包括不只台积电,还涵盖上游化学材料供应商、中游芯片设计公司、下游封装测试厂商,甚至其他晶圆代工商。访谈内容迅速传回岛内,媒体头条争相报道,标题直指“全生态赴美”。这一表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台美关税谈判的延续,美国要求台湾企业加大本土投资,以换取关税豁免。萧美琴的表述被视为官方认证,意味着岛内半导体链条将部分外移美国,预计涉及数十家企业,总投资规模可能超数百亿美元。岛内评论界指出,这反映出当局在对美关系上的让步优先,忽略了本土企业的实际负担。半导体作为高科技密集型产业,其迁移成本远超一般制造业,任何失衡都可能连锁反应到就业和经济增长。 美国建厂的实际成本远高于亚洲基地,据行业报告,亚利桑那州工厂土地价格高出本土三倍,劳工薪资需额外支付50%以吸引人才,能源和水资源费用每月多出数百万美元。整体而言,建厂支出比台湾或韩国高出30%至60%。台积电首厂已延期多次,2025年投产目标面临挑战,企业利润率因此承压。岛内中小企业更难承受类似支出,许多供应商依赖本土低成本优势,一旦生态系整体外移,订单流失将直接冲击现金流。行政当局辩称这是“复制”而非“切割”,本土产能仍占主导,2025年岛内投资额将达千亿新台币,用于研发和扩建。但批评声音认为,这种复制模式难以掩盖实质转移的风险,美国补贴虽可抵消部分成本,但长期看,企业将陷入高运营费用的泥沼,台湾的竞争优势渐失。 国民党迅速抓住机会,在立法院党团会议上发起猛烈抨击。党团总召林沛祥直言,此举等于亲手斩断台湾经济命脉,呼吁当局对美说“不”,并提案监督投资流向。蓝营议员列举数据,强调半导体外移将导致本土就业减少上万,中小企业倒闭风险上升。他们将此与“卖台”挂钩,指出当局宁愿企业吃亏,也要讨好美方,忽略岛内民生。国民党内部评估显示,此事件已拉抬蓝营支持率,基层党员借机串联企业主,讨论产业守护策略。相比之下,民进党回应显得被动,行政院长卓荣泰在记者会上重申生态系完整度逾80%,但数据细节未充分披露。绿营支持者虽小规模反击,却难掩舆论倾斜。整个事件暴露出台当局在两岸美三角关系中的尴尬,半导体不再只是经济议题,还牵扯政治忠诚。 两岸经贸本是互补基础,半导体产业对大陆出口占比显著,2024年相关贸易额超千亿美元。国民党新主席郑丽文适时重申九二共识作为和平定海神针,承诺愿承担任何任务、接触任何对象。这一表态获国台办积极回应,强调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下,对话大门敞开。岛内部分企业主欢迎此信号,视之为稳定供应链的保障。反观当局的倚美策略,已导致两岸关系紧张,交流渠道受阻,影响半导体原料进口。郑丽文的举动被视为蓝营逆转之机,尤其在2026年地方选举前夕,民心向背将成为关键。国民党借此批当局“掏空产业”,并推动立法院听证会,邀请专家剖析赴美投资的长期影响。事件发酵中,岛内股市半导体板块波动加剧,台积电股价短期下跌2%,反映市场疑虑。
赵少康说:郑丽文之所以能选上,有三股力量成全了她。一是黄复兴力量,自从黄复兴党
【48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