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23 16:54:04

“拜托,把《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从教材里拿掉吧!这个寓言故事‘太恐怖了’。”2014年,作家席慕蓉在南开大学礼堂公开批评《愚公移山》,一时间引爆舆论,有人怒斥她肤浅无知,不懂这则寓言的真正深意,可席慕蓉身为著名作家,又怎会看不懂?那她究竟想表达什么,才会说出如此惊人的话? 2014年5月的南开大学礼堂里,71岁的席慕蓉正讲着“隐性的价值”这个话题。台下挤满了学生,连讲台边都坐满了人,门外还有没挤进来的听众轻声读着她的诗。这场由叶嘉莹先生邀请的演讲本该聚焦价值与文明,却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拐向了意料之外的方向。 有历史系的学生站起来问,拯救生态时价值和技术哪个作用更大。席慕蓉的回答没绕弯子,直接点出核心:要是人心贪得无厌,再先进的技术也没用。 她提起那些为了追求便利和豪华就乱开露天煤矿的短视行为,语气里满是担忧。说着说着,她突然话锋一转,问在场学生语文课本里是不是还留着《愚公移山》。 得到肯定答复后,她的语气陡然加重:“拜托把《愚公移山》一定要搬走。”这句话像颗石子砸进水里,瞬间让喧闹的礼堂安静下来。 紧接着她解释,这个故事在她眼里“太可怕了”——就因为两座山挡路,愚公就要代代挖山不止,子子孙孙都耗在这件事上。她甚至半开玩笑地提议,要是课文还在,大家就一起投票否决掉,理由很简单:人该学会“对地球退让”。 这番话一出来,舆论当场就炸了。不少人指着鼻子骂她肤浅,说她连寓言的象征意义都不懂,硬是把比喻当现实。可席慕蓉毕竟是写出过无数经典作品的作家,怎么可能真的看不懂愚公移山背后的坚持精神?她的矛头从来不是寓言本身,而是借这个故事戳破当时社会里潜藏的问题。 这背后藏着她对生态危机的深切焦虑。2014年前后,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露天采矿、滥砍滥伐带来的生态破坏屡见报端。 席慕蓉常年关注这些新闻,更在寻根之旅中亲眼见过草原生态的变化。讲起自己在蒙古高原的寻根经历时,这位蒙古族诗人好几次红了眼眶。游牧文明里“顺应自然”的理念早已刻进她的骨子里,看着人们总想着用蛮力改造自然,甚至把“与自然对抗”包装成美德,她实在没法坐视不理。 在她看来,《愚公移山》被放进课本后,很多解读都过分强调“人定胜天”的蛮力,却忽略了对自然的敬畏。她不是反对愚公身上的坚持,而是反感那种“为了目的不惜破坏环境”的潜在逻辑。 毕竟寓言里的山是自然的一部分,愚公挖山的行为放在当代语境下,很容易被误解成“改造自然天经地义”。她担心孩子们从小读这样的课文,会形成“自然可以随意征服”的认知,这才急着呼吁把课文拿掉。 更关键的是,她格外看重语文课本对人的塑造力。在她眼里,课本里的每篇文章都在悄悄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她之所以对《愚公移山》反应强烈,就是怕这种被片面解读的“挖山精神”,会让年轻一代忽视对自然的尊重。 她想传递的其实是一种平衡——坚持理想没错,但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追求进步可以,但要学会对地球退让。 当然,也有人觉得她是小题大做,甚至扣上“不懂中国文化”的帽子。可这些批评大多没看到她发言的完整语境。她从没否定过愚公精神的积极面,只是想提醒大家,寓言的解读需要跟上时代。 就像有人拿太原钢铁厂李双良治理废渣山的例子反驳她,说这是当代愚公精神,可席慕蓉要反对的根本不是这种“变废为宝”的智慧,而是那种不顾后果的盲目破坏。 还有人说她纠结“子子孙孙挖山”是较真,可她真正在意的,是那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后代的逻辑。在她的价值观里,后代应该有选择与自然共处方式的权利,而不是被上一代的目标捆绑。这种对个体价值和自然权利的双重关注,才是她那句“太可怕了”的真正内核。 这场争议闹了很久,直到现在还有人提起。但回头看,席慕蓉的发言更像一次警示。她用一种极端的表达,把“生态保护”和“文化解读”这两个议题摆到了公众面前。她不是要否定经典,而是希望经典能在当代被赋予更全面的解读——既保留愚公的坚持与信念,也补上对自然的敬畏与退让。 说到底,这位诗人从来不是要“移走”愚公,而是想给愚公的故事添上一层时代注解。她那句惊人之语的背后,藏着的是对文明走向的深切忧虑,和对下一代价值观的真诚关切。那些骂她肤浅的人,或许才是真的没读懂她话里的深意。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