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铁建设,就是一场泡沫终究会被戳破?自从中国开始上马高铁项目之后,网络上的质疑声音就没有停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中国把高铁网络画在图纸上的时候,外界的反应基本就是两个字:不信。 那会儿中国铁路还是绿皮火车的天下,跑个百来公里时速已经算不错了,突然要搞时速三百五十公里的高铁,换谁都觉得悬。 特别是刚从亚洲金融危机缓过劲来,转头就要砸千亿修铁路,这在不少人眼里确实像是拿钱打水漂。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经济学家郎咸平,从2009年开始他就公开表态说高铁是个大窟窿,他算过账,说项目初期投入1.2万亿,半年后就飙到3.2万亿,这个缺口怎么填?每公里造价上亿,回本周期几十年,这买卖怎么看怎么亏。 到了2011年,他在沈阳讲座上更是直接开炮,说这么搞下去政府财政扛不住,当时这话在网上传得飞快,论坛里到处都是转发,还有人专门做了财务分析表,预测项目撑不了多久。 其实不光是他一个人,那几年类似的声音多了去了,有人拿日本新干线举例子,说人家负债几十年才勉强回本,中国比那还激进肯定要翻车。 还有人质疑技术问题,说花大价钱从德国、日本、法国买技术,核心专利根本没到手,这不就是花钱买了个空壳子吗?更有外媒直接给中国高铁贴标签,说这是本世纪最大的投资陷阱。 但事实证明,这些担心多半是瞎操心,2008年京津城际开通,120公里的线路把北京到天津的时间从两小时压缩到半小时,这一下子就把市场需求激活了,到了2011年京沪高铁通车,更是彻底打了个翻身仗。 全长1318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沿线穿越软土层和地震带,这些世界级难题全都被中国工程师啃下来了,关键是成本还控制得很好,每公里一亿多,比国外同类项目便宜三成。 真正让外界闭嘴的是2017年复兴号的横空出世,这列车可不是拼凑货,从车头到转向架,从控制系统到牵引电机,百分之九十五都是自主知识产权。 时速能跑到605公里,零下四十度照样开,四十度高温也不怕,这一下那些说中国买不到核心技术的人全傻眼了。 复兴号不光在国内跑得欢,还卖到了印尼、泰国、肯尼亚这些地方,人家用了中国技术之后,运输成本直接降三成,GDP跟着涨五个点。 再看看运营数据,当年被预言会资金链断裂的高铁,现在每年客运量二十多亿人次,相当于全国人人都坐过一次半,京沪高铁这种黄金线路早就盈利了,铁总的负债率降到六成以下,比国际同行低得多。 节假日的时候抢票跟打仗似的,哪还有什么客流量不足的问题,更厉害的是带动效应,高铁线路走到哪里,哪里的经济就跟着活起来。 沿线城市GDP每年涨一成,上百万人因为高铁有了工作,电商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旅游业更是爆发式增长,郑州靠着米字形高铁网,硬是把智能终端产业做到五千亿规模。 现在全国高铁里程超过四万五千公里,占全球七成以上,覆盖了百分之九十八的大城市,当年那些说中国高铁走不远的人,大概没想到这张铁路网会铺得这么密。 从一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几个小时就能到,区域经济联系一下子紧密起来,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经济圈转得更快了,就连西南山区、东北三省都因为高铁串成了一条线。 说白了,当年那些质疑声其实是一种惯性思维在作怪,总觉得发展太快就不稳,创新太猛就危险。 可时代偏偏不按套路出牌,中国高铁用十几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有些看起来冒险的决定,只要方向对了,脚踏实地去干,就能把所谓的泡沫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 郎咸平的预测早就被现实打脸,那些当年唱衰的人,现在估计也坐着高铁满世界跑。 今天再看中国高铁,它早就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经济发展的血管,每天七千多列车在全国穿梭,带动的是整个国家的流动和活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质疑可以有,但发展不会因为质疑而停下脚步。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