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向全世界宣告两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我们的福建舰航母正式服役了,中国海军从此迈入三航母时代,海军整体实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第二件事情就是,中国正式迈入全球海洋强国的大门,中国的目标,不再只是近海,而是广阔的深蓝!!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月5日那天,三亚的海风格外有力量,军港的阳光打在海面上,反射着耀眼的光,福建舰那巨大的身影在蓝天与海浪间缓缓浮现,它长达330米,甲板宽阔得能容下两个足球场,舰体线条如刀锋一般利落,军旗在甲板上升起的那一刻,不止是舰上的官兵敬礼,全国人心里也都“站”了起来,那种震撼,是真正属于一个海洋强国的仪式感。 这不是一艘普通的大船,它的出现是中国海军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领着潮流往前走”的转折,十几年前我们的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才刚刚服役,那时候的它更像是一位“老师”——从训练舰载机到磨合编队,所有人都在摸索航母怎么用。 后来山东舰问世,算是第一艘完全国产的航母,它让中国真正拥有了造船工业上的底气,可即便如此,那时候舰载机起飞还得靠滑跃甲板,飞机要像冲坡一样“蹦”出去,油和弹都得省着装。 福建舰彻底改写了这个局面,它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系统这个东西,全球只有美国和我们能做,别看它不起眼,那几条嵌在甲板上的“黑色轨道”,就像藏在舰体里的巨兽,飞机在上面滑行两秒,能从静止被推到每小时260公里,歼-15T、歼-35、空警-600预警机都在上面完成了弹射测试,稳得像地面起飞,更重要的是,这系统的稳定性令人咂舌,连续三千次试射无故障。要知道,美国的福特号航母还常常“掉链子”,维修时间比起飞时间都多。 有了电磁弹射,舰载机能满油满弹起飞,航母每天能出动三百架次战机,是过去的两倍还多,对一个航母群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能防守,还能进攻,还能持续作战,航母再不是摆在港口“看”的巨兽,而是能真正驰骋深海的猎手。 福建舰的背后,是辽宁舰和山东舰十多年一点一滴的积累,从早期训练到体系建设,中国海军终于能从容地说一句我们不只是能造航母,还能用航母、会打航母,更重要的是,这三艘舰现在能实现轮换:一艘出海执行任务,一艘训练新兵,一艘保养维护,这样远海再不会出现“空窗期”,就像接力赛一样,航母接着航母跑,让中国海军的存在成为一种常态。 而这“常态”,不只在东海、南海,我们的海上航线贯穿全球,从中东的石油到非洲的矿产,再到东南亚的贸易,90%的能源和货物都要靠海运,谁掌控了海洋,谁就守住了命脉,三亚军港的位置恰到好处:东边连着太平洋,西边伸向印度洋,是“走向深蓝”的天然跳板,它既是福建舰的家,也是核潜艇的基地,空军还能从岸上支援,一整套海空协同体系正在成形。 航母不是单打独斗的主角,福建舰的身边,有055型万吨大驱在护航,它能发射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高超音速导弹;052D驱逐舰负责防空,能织出四百公里的防御网;054A护卫舰盯着潜艇;901型补给舰像海上加油站,六小时就能把编队全补满,一套完整的海上作战体系,能覆盖五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比很多国家的国土都大。 这些庞然大物的出现,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守护,中国是贸易大国,也是海洋国家,福建舰升旗那天,很多人看到了热血与荣耀,但它背后的含义更深,这是国家战略重心从陆地走向海洋的信号,从守家护岸,到保障全球利益,这是一次彻底的角色转变。 最让人自豪的,是这一切的背后全是“中国制造”,从舰体钢材到综合电力系统,从雷达到能源控制,没有一根螺丝依赖进口,马伟明院士团队主导的综合电力系统,不仅让电磁弹射稳定运行,还为未来的电磁炮、激光武器预留了空间,可以说,福建舰不只是航母,更是一座漂浮的国家实验室,是中国工业体系集体登场的成果。 甲午那年的海风是耻辱的,如今的海风是自信的,几十年前,我们只能在海岸线上望洋兴叹;如今我们的航母能驶向深蓝、能远洋护航、能保护航道和渔民,福建舰的那一声汽笛,不仅宣告了它的启航,也宣告了中国海军的成熟。 有人说航母是国之重器,我更愿意说,它是一种信号,告诉世界,中国已经有能力也有意愿守护自己的海洋,未来的某一天,当福建舰的身影出现在更远的海域,人们或许不会再惊叹它的庞大,而会默默接受一个事实:中国,已经是一支真正的海洋强国。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