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事件”牵出的关键人物,终于浮出水面!德国方面的调查显示,乌方前高层指挥官扎卢日内,疑似在整起行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而他曾一度被视为泽连斯基最具影响力的竞争者。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张模糊到连像素都在吱嘎作响的测速照片,可能谁都没想到会成为撬开“北溪”谜团的第一把钥匙。 德国调查人员当时估计也只是例行翻看资料,结果一眼认出了不该出现在波罗的海附近的身影,一个乌克兰潜水员的侧脸印在黑白画面里,模糊但致命,人脸识别软件一跑,这位潜水老手的社交账号、履历、活动范围就像从暗处冒出来一样,线索开始顺着网线狂奔。 潜水员的动态越挖越不对劲,他出现的地点、待过的港口、关注的潜水装备商家,全都悄悄指向同一个方向:北溪管道爆炸前几个星期,他明显忙得不像在度假。 更巧的是,他的行踪与一艘名叫“仙女座号”的小帆船重合得惊人,这艘伪装成民用船的家伙后来被德国警方找到,船舱里残留的炸药成分与管道残骸上检测出的完全一致,还顺带留下了某位队员的指纹和一丝不情愿的DNA。 更让人皱眉的,是当德国方面刚锁定这名潜水员在波兰的落脚点时,他被乌克兰驻华沙的武官用一辆挂外交牌的车连夜送回了国,那场景大概像是凌晨三点的秘密代驾,只不过车里载的不是什么醉汉,而是案发关键人物,德国警方一下子就明白,这绝不是个人的“小兴趣爱好”。 随着调查展开,一个七人行动小队的轮廓浮了出来:三名特种兵加上四名潜水员,全是行家里手,训练程度和装备水平都不是随随便便能凑齐的,更重磅的线索来自意大利,小队指挥官库兹涅佐夫在那里被捕。 他试图拿“军事行动豁免权”糊弄过去,甚至绝食拖延程序,但意大利法院的裁定就在几周后等待公布,而那架德国警方准备好的专机,也已经擦亮了轮子。 线索串起来后,指针几乎毫不犹豫地指向了扎卢日内,这个从小在军营里长大的“铁将军”,曾经是乌克兰民调里能压过泽连斯基的存在,支持率冲到九成。 俄乌冲突爆发之初,他凭着稳准狠的指挥,被推成全国英雄;后来他与总统之间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直到2024年他被调任驻英大使,大家才意识到这对组合早就各怀心事。 一个军权在握、民望极高的总司令,要调动几名特种兵和潜水高手去执行跨国行动,说是“轻车熟路”都不过分。 至于动机德国调查报告也不卖关子:北溪是俄罗斯通往欧洲最重要的天然气通道,炸了它,等于切断了俄德之间的经济脐带,一刀削了俄罗斯的能源收入。欧洲被迫转向其他供应国,乌克兰在政治上反而更有筹码。 有人认为,这不排除扎卢日内想借强硬行动巩固军中声望的可能,毕竟他和泽连斯基的权力赛跑从来没消停过。炸管道这种事情,风险巨大,但在某些人眼里,也许正是能一击改变局面的棋子。 只不过棋盘震动最厉害的却是欧洲,爆炸后那个冬天,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到居民看账单都要深呼吸三次的程度,工厂因为能耗成本关闭得关闭、限产的限产。你好不容易买到的暖气,不是停,就是舍不得开。 德国这下彻底尴尬了:一边对乌克兰大力援助,一边发现自家底下的管道是被“盟友”给动了手脚。反对党趁机猛攻政府:援助乌克兰,换来一条被炸的天然气命脉,值不值? 更讽刺的是德国情报部门其实早在爆炸前三个月收到过西方同行的提醒,说乌克兰小队可能会对北溪动手。行动方式、时间窗口,都在警告里写得清清楚楚,但当时德国政府觉得像是“误报”,就像把闹钟关掉一样轻松,结果醒来就变成了全欧洲的能源噩梦。 至于最核心的问题——扎卢日内是独立决策,还是另有人授意?泽连斯基又知不知道?德国调查没有给出肯定答案,但线索已经让这些问号在空气里慢慢发酵,国际政治从来不会只是一条直线,它更像一团绕来绕去的耳机线,你永远不知道哪一段会突然扯出声音。 北溪爆炸带来的影响如今仍在延续,它改变了欧洲能源格局,也重新定义了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而这场调查提醒所有国家:地缘博弈可以复杂,可以残酷,但不能无限越界,那些冒险的破坏行为,也许能瞒过一时,却瞒不过被写进历史时的那盏灯。 历史不会替任何人圆场,它只会忠实地记下发生过的一切。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