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

叁号知识局 2025-11-12 17:14:57

侯汉廷和“历史哥”举着大陆初中历史课本,对着国民党大声质问:“你们看看,大陆课本写国民党抗战的内容,比台湾课本都多!”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天侯汉廷和“历史哥”在镜头前摊开两本书,一本是大陆初中生用的人教版历史课本,一本是台湾学生正在读的版本,两人并排念起文字,声音平静,却比任何争论都刺耳。   大陆教材写得清清楚楚:“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自卫抵抗暴力;正面战场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接着,还详细写了台儿庄大捷、李宗仁指挥、张自忠殉国——一页页翻过去,全是铁打的史实。   而台湾的那本书里呢?同样的章节,轻描淡写几个字,连“正面战场”都没影儿,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模糊的“战争扩大”。   这种反差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一场集体记忆的坍塌,课本的笔墨多寡,决定了一代人能记得多少过去,讽刺的是国民党曾经以“抗战正统”自居,如今反倒要靠大陆的教材替他们守住那段历史。   1937年国民政府的《自卫抗战声明书》、淞沪三个月血战、徐州的台儿庄大捷,这些在历史上光芒万丈的章节,如今被台湾教科书“和谐”得干干净净,连当年举枪拼死的将士,都被删成了“无名背景”,仿佛他们从未存在。   这场“翻书事件”之所以引人共鸣,不只是因为侯汉廷揭了谁的短,而是它暴露了两岸记忆的撕裂。   历史本应是民族共同的坐标,如今却成了政治角力的战场,2015年台湾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上,台北市官员一句“抗日有什么好纪念的”,让无数人心凉,有人调侃,这恐怕连日本人自己都觉得尴尬。   在大陆历史课本一向强调“全民抗战”的格局,既写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也写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无论是谢晋元守四行仓库,还是薛岳在长沙鏖战,这些名字都被庄重地写进章节。   学生知道抗战不是单一力量的胜利,而是整个民族在绝境中的搏命,大陆的态度,说白了就是实事求是,可在台湾为了政治正确,这种包容的叙述反倒成了“危险信号”,能不写就不写。   这背后不是单纯的课纲调整,而是一场有计划的“去记忆化”,从李登辉开始,台湾课本一步步弱化“中国”概念,连“抗日战争”都改成了“中日战争”,到民进党执政后,这种倾向更露骨。   抗战英雄被淡化,日本殖民被美化,甚至有课本写“日本进入台湾后带来了现代化”,仿佛侵略成了文明的馈赠,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不是认同而是麻木。   最讽刺的是国民党对此几乎无动于衷,面对民进党的“去中化”,他们怕被扣上“统派”帽子,宁愿沉默。   侯汉廷的质问,其实也是替他们丢掉的那份勇气喊冤,曾经一度他们是抗战史的主角;如今,他们成了看着自己被删出剧本的旁观者。   而年轻一代的认知鸿沟,正在一点点扩大,台湾一项调查显示,知道台儿庄战役是谁指挥的学生不到四成,能说出张自忠名字的更是寥寥。   反观大陆的课堂,孩子们能背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也能清楚分辨那场战争里每一支力量的贡献,当记忆的坐标不同,未来的方向自然也会分岔。   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它能悄无声息地塑造一代人的世界观。当“历史”变成政治的化妆品,它就失去了记录真相的意义,历史不是谁的专利,也不是可以随意删改的宣传单。它承载着鲜血、信念和共同的苦难,哪怕隔着时间,也该被诚实地告诉后人。   或许几十年后,课本还会再改,但真相终究会留下痕迹,就像那天镜头下侯汉廷翻开的那一页,纸张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那是无数人用生命写下的史诗,不该被遗忘,也不容被抹去。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叁号知识局

叁号知识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