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如何与日本人打交道?沈逸教授说:和日本人谈得再多也没有用,如果有那点时间还不如打他一顿,第一次打完他们会觉得很委屈,会认为你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太过分了。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停,继续揍他第二次,这时他才会反思,才会把你的意见当回事,才会对你鞠躬。 (信息来源:中国网——日媒体人:贸易争端会让日本修正“对美从属”吗?) 近年来,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面临着一些复杂挑战,部分势力无视历史定论、违背国际共识,做出了一系列损害地区互信的行为。 在此背景下,沈逸教授的相关言论,核心是呼吁尊重历史事实、反对破坏地区稳定的行径,强调对于违背历史潮流的挑衅行为,必须保持坚定立场,捍卫自身权益与地区和平。 国际舞台上,日本对中国和美国的态度反差格外明显:对美国,是带着依附感的敬畏,同盟关系牢不可破;对中国,却总在经济合作与战略防备之间摇摆,时不时露出竞争制衡的苗头。 这种区别绝非偶然,而是刻在日本民族性格里的“慕强”基因,经过几十年历史沉淀和现实利益盘算,慢慢形成的必然结果。 日本对美国的敬畏,得从二战后被彻底改造的经历说起。1945 年日本战败,美国以占领者的身份接管,麦克阿瑟将军主导的一系列改革,把日本原有的社会秩序掀了个底朝天。 那张流传甚广的麦克阿瑟与裕仁天皇的合影,堪称改写日本权力认知的经典画面 —— 曾经被捧上神坛、视为 “神明” 的天皇,在强势的美国将军面前显得渺小又恭顺。 这种冲击深深烙进了日本民族的集体记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1951 年麦克阿瑟离开日本时,二十多万日本人沿街送行,不少人痛哭流涕地喊着“大恩人”。 这份看似反常的情感,本质上是对“强者”的彻底臣服。即便美国在二战中投下的原子弹给日本带来了巨大伤亡,日本却没记恨多久,反而把美国当成了重塑国家的“引路人”。 战后七十多年,美日同盟一直是日本外交的 “压舱石”,就算特朗普政府的单边主义让日本心里打鼓,也始终没敢动摇这份关系。 菅义伟政府时期,还特意把美日关系定义为“新时代全球伙伴关系”,在“印太战略”、军事合作、技术协同等方方面面都紧紧跟着美国,甚至在对华政策上主动配合美国的制衡诉求。 和对美国的敬畏不同,日本对中国始终少了份真正的尊重与认同。哪怕中国早就成了日本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绑得越来越紧,那份微妙的疏离感也没消失。 这背后的根源,要追溯到近代中日关系的错位和日本对历史的回避。 近代中国国力衰退,而日本趁机崛起,慢慢丢掉对中国的传统敬畏。更关键的是,二战期间的侵略战争,并没有在日本社会形成普遍的深刻反思。 反观中国,战后一直对日本抱有宽容,不仅放弃了战争赔款,还积极推动两国邦交正常化。可这份 “手下留情” 的善意,并没换来日本的真心感念。 反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一步步提升,日本陷入焦虑,直接把中国当成了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还总强调自己是“西方一员”,刻意和中国保持距离。 日本还不断增加军费,明里暗里把中国当成假想敌;经济上一边靠着对华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又忙着加入CPTPP、搞第三方市场合作,想方设法对冲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其实日本对中美态度的差异,本质上就是 “慕强” 性格在现实国际格局中的直接体现。 这种态度差异带来的影响可不小。双边关系上,美日同盟越强化,日本对华政策就越强硬,中日关系在合作中总少不了摩擦,东海问题、历史问题等分歧一直没得到解决。 地区格局上,日本借着美日同盟积极推“印太战略”,还加入“美日印澳四边合作机制”,想通过多边框架遏制中国影响力,直接破坏了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日本这种单向度的“慕强战略也让它陷入了外交被动,既没法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又错过了和中国深化合作的好机会,想在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也被束手束脚。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日本对中美态度的差异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但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这种“一门心思抱大腿”的战略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中国的和平崛起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日本真正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抛开“非黑即白” 的慕强思维,正视历史、尊重现实,在中美之间找到平衡的外交立场,而不是一味依附强者、制衡邻国。 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只有抛开零和博弈的老想法,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态度处理国家间关系,才能让地区各国都能实现共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