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座钍熔盐反应堆】(OilPrice.com)据报道,中国一座实验性核电站刚刚跨越了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成功运行了世界上首个钍基熔盐反应堆(TMSR)。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成功将钍转化为铀,开创了历史性的先河,突破了一项重大的科学障碍。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这项在戈壁沙漠的实验反应堆中取得的突破“有望重塑清洁可持续核能的未来”。该过程的原理是利用“精确的核反应序列”,其中天然存在的钍-232吸收一个中子,变成钍-233。通过衰变过程,该同位素分解成镤-233,最终分解成铀-233,铀-233是一种强效的核燃料,可以维持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尽管《科技日报》本月才报道了这一突破,但钍熔盐反应堆显然已经运行多年。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庆暖告诉该报,“自2023年10月11日首次达到临界状态以来,钍熔盐反应堆一直在通过核裂变稳定地产生热量”。如果报道属实,这项突破将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竞赛中取得惊人的飞跃,而中国目前已遥遥领先。尽管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能生产国,但这一地位不会持续太久。就在美国建造工期延误且预算超支的沃格特勒核电站的同时,中国已经建成了13座规模相近的反应堆,另有33座正在建设中。北京还在大力进军新兴经济体的核能领域,尤其是在非洲投入了大量资源。“中国的发展速度非常非常快,”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核能专家马克·希布斯告诉《纽约时报》,“他们非常渴望向世界展示,他们的核计划势不可挡。”尽管中国投入巨资和人力,力图成为全球核能创新者和超级大国,但其铀资源却不足以支撑其宏伟目标。核电生产增长主要由中国主导,而铀供应链则由俄罗斯掌控,俄罗斯拥有全球近一半(约44%)的铀浓缩能力。中国一直在大量购买俄罗斯的铀,但依赖出口既有风险,也与中国追求国内能源独立和国际能源主导地位的理念背道而驰。俄罗斯在核燃料供应链中占据过大的地位,导致一定程度的风险和市场波动,因为克里姆林宫已经表明,它不惧利用浓缩铀来施加政治影响力。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最近的一篇文章警告说:“核能供应链位于清洁技术风险金字塔的顶端。除了标准的供应链考量之外,核能出口还面临一系列安全问题,而且由于供应商数量有限且知识产权各不相同,过度依赖单一技术或燃料供应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依赖性。”中国通过使用钍来规避铀供应链问题,从而跨越了一个关键障碍,并直接迈向了全球核电领域的霸主地位。钍比铀更容易获取且储量丰富得多,理论上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核燃料问题。据《南华早报》报道,仅内蒙古的一个矿场“估计就蕴藏着足够中国使用1000多年的钍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