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被他当作耳旁风,而本该促成签约的美国,也在关键时刻消失,这时才发现玩脱了,却已经为时已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嘉诚这次是真栽了,一个在商界叱咤风云几十年的人物,怎么也没想到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那时候长和集团开始陆续把内地的资产往外转,广州的商场、上海陆家嘟的写字楼、南京的金融中心,一个接一个地卖。 到2015年,光这些地产项目就套现超过千亿,当时很多人还觉得他眼光独到,提前规避了市场风险,现在回头看,这分明就是在有计划地撤退。 钱到手之后,李嘉诚把重心全挪到了英国,电力公司、供水系统、配气网络,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2024年的财报显示,光英国业务就给长江基建贡献了近40亿港元利润,占了集团总利润的一半还多。 表面上看收益稳定,风险可控,但问题就在于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欧洲局势生变,这些资产随时可能成为烫手山芋。 真正把事情闹大的是今年3月那笔交易,长和准备把手里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领头的财团,作价228亿美元。 这里面最值钱的是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每年经手全球6%的海运货物,其中两成跟中国贸易有关,这种级别的战略资产,中国企业愿意出350亿美元接手,李嘉诚偏偏选了低价卖给美国人。 香港大公报从3月13日开始连续发了四篇评论,第一篇直接点名这笔交易性质特殊,第二篇强调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第三篇提醒他别忘了自己是靠谁起家的,第四篇更是明说这是在关键时刻把资产急售给美方。 这些文章不光在香港引起轰动,国务院港澳办和中央驻港联络办的官网都转载了,信号已经再明显不过。 可李嘉诚这边完全没当回事,继续按计划推进交易,团队忙着做尽职调查,准备走审批流程,原定4月2日就要签约,结果美国人出幺蛾子了,贝莱德不但没按约定推进,反而拿50亿违约金来要挟。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帖,说不费一枪一弹就把巴拿马港口收回来了,这哪里是做生意,分明就是把李嘉诚当棋子在用。 美国人看中的根本不是港口本身能赚多少钱,他们要的是港口背后的数据系统和物流控制权,通过这些港口可以掌握中国和拉美之间的贸易流向,必要时候还能用来卡脖子。 等到关键时刻,美方突然消失了,既不说继续也不说取消,就这么把李嘉诚晾在半空中。 这下他是真的进退两难了,中国这边,国资委直接叫停了跟长和的所有合作项目,香港特区政府也开始彻查这笔交易的每个细节,长和的市值三个月蒸发了3000多亿港元,股价跌得惨不忍睹。 他大儿子被踢出了香港特首的顾问团,小儿子在内地的保险业务说停就停,想从银行贷款,门槛比以前高了不知道多少倍。 更要命的是,长和现在的负债率已经飙到了45%,为了填这个窟窿,李嘉诚不得不紧急变卖英国的电网资产,套现120亿英镑救急,那些原本被当成压舱石的优质资产,现在也得拿出来换现金流。 说到底,李嘉诚错就错在没看清形势,他以为自己能像以前那样游走在各方之间,左右逢源,可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十年前的样子了。 大国博弈越来越激烈,灰色地带越来越窄,中国要的是立场鲜明、懂得感恩的企业家,美国需要的是完全听话的自己人,两边都想讨好,最后只能两边都不待见。 李嘉诚当年能做大,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的红利,内地给政策、给土地、给市场,一路扶持才有了后来的商业帝国。 现在赚够了钱就想跑路,甚至不惜损害国家利益去讨好美国,这账怎么算都说不过去,中国市场从来不缺资本,缺的是真心实意扎根发展的企业,李嘉诚自己选择了离开,就别怪别人不挽留。 这事给所有做生意的人提了个醒,企业可以全球化经营,但家国立场不能含糊,在关键时刻选错了边,再大的商业帝国也会轰然倒塌。 李嘉诚用自己的遭遇证明了一个道理:脚踩两条船的日子到头了,该站哪边得想清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9评论】【11点赞】
温暖人间
李嘉诚:我只爱钱,我不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