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访华前问杨振宁:“带点什么礼品好呢?”没想到杨振

如梦菲记 2025-10-21 09:49:58

1972年,中美建交前夕,基辛格访华前问杨振宁:“带点什么礼品好呢?”没想到杨振宁却说:“有两件中国文物最合适,”这两件文物,和国内的四件文物并称“昭陵六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初春,基辛格准备秘密访华,这是中美两个大国试图打破二十年坚冰的关键一步,作为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深知外交场合的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大局。   尤其是见面礼这件事,既不能太轻显得敷衍,也不能太重让人觉得有压力,他找了不少专家商量,其中就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杨振宁听完基辛格的问题,沉思片刻后说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答案:有两件中国文物最合适。   这两件东西现在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里,叫飒露紫和拳毛騧,和国内陕西昭陵留存的另外四件合称昭陵六骏,这个建议一出,基辛格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分量。   昭陵六骏不是普通的石头雕刻,而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跟他南征北战的六匹战马而制作的浮雕。   贞观年间,李世民请当时最顶尖的画家阎立本画图,让工匠阎立德雕刻,欧阳询题字,自己亲自写赞文,把这六匹马的形象永久刻在青石上,立在昭陵北面。   每一匹马都对应一场决定唐朝命运的战役,身上的箭痕清晰可见,记录着那些九死一生的时刻。   拳毛騧在浅水原之战中身中九箭还护着主人冲出重围,飒露紫更是传奇,在洛阳城下被追兵围困时胸口中箭,大将丘行恭冒死为它拔箭救主,这一幕被刻在石头上,成为昭陵六骏里唯一有人物的浮雕。   这些不只是艺术品,而是活生生的历史,是一个王朝从血火中诞生的见证。   可惜好东西没能保住,1914年军阀混战,陕西昭陵守护不严,盗墓贼盯上了这些宝贝,因为石头太大不好运输,他们用火药炸裂浮雕,准备分块偷运。   当地百姓发现后拿着锄头火把围上去,抢回了四块摔碎的残件,就是今天我们能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看到的那四骏。   但飒露紫和拳毛騧还是被古董商卢芹斋弄到了手,先运到上海,再偷运到美国,最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花了12.5万美元买下,从此这六兄弟就天各一方。   梁启超当年听说这事后痛心疾首,家里收藏的拓片成了唯一的念想,对中国人来说,这不是简单的文物流失,而是民族记忆被割裂的伤痛。   杨振宁1971年回过国,亲眼看到国内对流失文物的珍视和遗憾,所以当基辛格问起送礼的事,他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件石马。   这个建议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超越了物质本身,中美当时刚从冷战对峙中缓过来,意识形态分歧还在,但文化是不分政治立场的。   归还这两件文物,等于是在说我们尊重你的历史,理解你的感情,这比任何金银珠宝都更能打动人心。   而且这个提议拿捏得恰到好处,既没让美国觉得是在被迫认错,也给足了中国面子,毕竟这是美国博物馆合法收藏的东西,拿出来当礼物而不是归还,在外交辞令上过得去,但在中国人眼里这就是最大的善意。   更关键的是,昭陵六骏本身象征着平定天下后的和平,这和中美当时想要开启新篇章的心境不谋而合。   李世民用这些马的雕像纪念开国功臣,也是在人提醒后人战争的代价和和平的可贵,把这两匹石马带到谈判桌上,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对话,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更有力量。   基辛格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尼克松访华时带的是天鹅瓷器,中美建交的大局还是实现了,1972年上海公报签署,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但杨振宁的这个提议并没有被遗忘,它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一直被人提起,成为文物归还呼声的起点。   2010年中国专家去美国修复这两骏,2021年一百多位学者联名致信美国总统要求归还,直到今天这个话题还在继续。   那两匹远在大洋彼岸的石马,依然站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身上的箭痕依旧清晰,仿佛还在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   它们见证了唐朝的荣光,也见证着中美关系的起伏,更承载着无数中国人心中那份对完整历史的渴望。   或许有一天,昭陵六骏真能团聚,那将不仅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两个国家在文化层面真正理解与尊重的标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侨网——杨振宁:“画圆”的一生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