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政坛不倒翁王金平又立功了,别人来,他说我年记大了,可郑丽文来,他给了三点期待,也是三个办法,为郑丽文王金平点赞。 在一片喧嚣中,一场安静的密谈,却可能蕴藏着改变格局的力量。被称作“政坛常青树”的王金平,竟破例接见了一位当时不被看好的访客。 这位到访的客人,正是国民党主席参选人郑丽文。她的现身,无疑为当下的政治格局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其参选动态也备受各界关注。那时她的选战可谓冷冷清清,缺钱缺人,几乎没什么声量。但王金平的这次会面,显然不是为了制造媒体上的几朵浪花,而是要启动一股能决定未来的深层暗流。 王金平就像一位“主治医师”,为病入膏肓的国民党进行了一次深度诊断。病根在哪?国民党的麻烦是系统性的,外面有民进党在今年选举前发动的三十多起罢免案,七个地方党部被搜查,上百党工遭约谈,打击接踵而至。 内部更是千疮百孔。基层组织近乎瘫痪,自2016年大败后,党员流失了三成。更要命的是,党内青黄不接,青年党员比例一度跌到12%的冰点。派系壁垒森严,2013年那场“马王政争”的教训,至今仍是悬在头顶的阴影。 路线也变得模糊,那套“维持现状”的说法,不仅缺乏吸引力,甚至被批评为“隐性台独”,里外不是人。在这样一个只追逐流量和热搜的时代,踏实做事的人似乎注定要被边缘化。王金平看透了这一点,国民党不能再靠老一套硬碰硬了。 他开出的药方,是一门“潜流政治学”。核心就是战略转移,避开主流议题的红海,转向那些看似不起眼,却直击民生痛点的领域。这堂课的第一讲,叫做“长期主义”,王金平用了一个很妙的比喻:“与其费力去追逐蝴蝶,不如用心经营一座花园。” 这意思就是,别搞人身攻击了,要用理念去说服人,把郑丽文塑造成一个为党探索新路的催化剂。大家要去深耕那些需要时间沉淀的“政治沃土”,比如军公教的权益,比如环保议题。声量低迷的时候,恰好是沉淀思考、构建体系的黄金机会,就像他自己当年推动“国会改革”一样。 药方的第二味猛药,是务实。王金平拿出了一份“九二共识”文件的复印件,只为强调一个最朴素的道理:经济基础决定一切。“民生要大于派系,经济要大于意识形态。”这“十二字方针”,就是要让空泛的口号落地。 郑丽文团队听进去了。他们搞了一个“民生诉求直通车”,短短三个月,就收到超过四万条建议。数据不会骗人,超过七成民众最关心的,就是菜价和看病。于是,他们迅速推出农产直销补贴,打通医院转诊的绿色通道。 效果立竿见影,台南的菜价应声下跌超过一成。这比喊一万句口号都有用,农渔会总会随即公开站了出来表示支持。这就是用看得见的实绩,穿透了意识形态的迷雾。 最后一招,是打破壁垒。王金平这位“前乔王”承诺动用自己的人脉,帮助郑丽文实现“新思维”。他的人格信誉,本身就是一道强大的“安全阀”。很快,郑丽文的团队成了一个奇特的融合体。 这里面,既有韩国瑜的老部下,也有亲民党的政策专家,甚至还吸纳了一些民进党籍的地方人士。在乡间,王金平逢人就夸郑丽文“接地气”。一个跨越党派、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联盟,就这么悄然成型了。 这套打法真的奏效了。在今年的地方选举中,国民党拿下了十二个乡镇,创下十年来的最好成绩。党内也焕然一新,通过“初选直播辩论”这类新玩法,青年党员的占比竟从12%奇迹般地回升到近30%。 经济上的成绩更是硬气。团队重启台商返乡计划,三个月就引资超过两百亿新台币;恢复金厦货运直航后,第四季度的农产品外销暴增六成以上。当赖清德当局攻击他们是“统战工具”时,网友们直接翻出赖2016年访问上海的旧照片来反驳。民意的天平,已在悄然移动。 这一切,都让“不做美国棋子,要做自己主人”这句口号,听起来不再空洞。事实证明,当一个政治人物从聚光灯下暂时走开,摆脱了“表演”的束缚,反而能回归初心,真正去解决问题,从而积蓄起更长久的力量。 王金平给出的,不只是一套战术,更像是一套生存哲学。它告诉人们,在这个浮躁的速成时代,真正的价值,需要深耕和等待。这剂猛药,既是给国民党的“续命良方”,也是给这个时代的一剂清醒剂。 药方已初见疗效,但这个百年政党能否借此彻底摆脱困境,迎来新生,依然是一场未竟的、漫长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