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律师去银行取4万块钱,结果,银行竟然直接报警了!理由是律师不肯告诉银行,取

绾玉说 2025-11-09 21:06:04

山东一律师去银行取4万块钱,结果,银行竟然直接报警了!理由是律师不肯告诉银行,取这4万块钱干嘛用,律师无奈之下,选择妥协,告诉了银行钱的用途,本以为能顺利取到钱,不料,银行又说,系统里没有相关选项,需反诈中心找他核实。律师忍无可忍,将此事曝光! 以安全为名的“枷锁”:当银行柜台成为“无罪推定”的失守之地 山东律师周筱赟或许未曾料到,仅仅是去取一笔准备赠予朋友的结婚红包,事态却愈演愈烈,最终竟发展到需警察介入调解的尴尬境地。这件看似平常的银行业务,却尖锐地戳开了一个问题:当反诈的盾牌变成了对普通人的枷锁,我们还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钱吗? 这事儿发生在山东东营的一家银行。周律师计划提取四万元现金,此举乃是出于为友人庆贺新婚之需,以随礼的方式表达对朋友婚姻的美好祝福。钱不多不少,刚好卡在一个尴尬的数字上:没到央行规定的5万块登记线,但偏偏撞上了这家银行自设的1万块盘问门槛。 柜员的第一句话就让他感觉不对劲:“您取钱干什么用?” 这只是个开始。在周律师说明是礼金后,对方的问题居然升级了,开始追问他上个月一笔转账的钱是从哪儿来的。这哪是办业务,简直像在查户口。 银行给出的理由看似冠冕堂皇:此乃东营市反诈中心的统一要求,全市皆如此行事。这般说辞,似有其理,却也引人深思。周律师配合说明情况后,对方却以“系统无此选项”或“反诈中心电话打不通”为由,拒不办理。双方僵持不下,最终银行员工果断选择报警。 周律师本欲取出属于自己的钱财,未曾想最终等来的却是警察。这般遭遇,如同一把火点燃了他内心的愤怒,令他彻底怒不可遏。他觉得这已经不是个人隐私被侵犯那么简单,这是银行把每个储户都预设成了潜在的罪犯,逼着你自证清白。现代法治的基石是什么?是“无罪推定”。连真正的嫌疑人都不需要自证其罪,我们普通储户凭什么要接受这种“有罪审视”? 最终,他放弃了取款之举,转而将此事公之于网络。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人表示有共鸣。有人说给孩子取3万学费,被问得像审犯人;还有人说父亲取6万给儿子付首付,被反复盘问,还硬塞了一堆宣传册。 事情闹大后,银行很快向周律师道了歉。而当地反诈中心的回应,更是直接揭开了那层“统一要求”的遮羞布。他们表示,银行确实有调查的责任,但根本没有什么统一的金额限制,判断风险要看综合情况,更关键的是,在无法核实且客户不配合的情况下,银行也不能阻碍客户取钱。 说白了,银行声称的“统一规定”,很可能是基层网点为了规避考核责任,搞出来的“宁枉勿纵”的土政策。 当然,也有人支持银行,认为严格一点总没错,毕竟真的帮一些老人挽回过损失。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反诈工作绝不能以牺牲绝大多数正常公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如此行事,有悖反诈初衷,更损害社会公平正义。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理应扮演专业服务者的角色,以优质服务助力客户。而不应错位成“审问官”,用无端审视对待客户,应回归服务本位。 理想的反诈,应该像个精准的“拆弹专家”,而不是给所有人都上一道锁。比如,发现一位老人执意要给一个陌生账户大额汇款,这时候工作人员多问一句,多劝一下,这才是真正有温度、有智慧的守护。 周律师的这次坚持,不只是为他自己,也是在为所有储户争取一个最朴素的权利:我们有权自由、并且有尊严地取出属于自己的钱。任何政策,最终的落点都应该是不给守法者的生活添堵。反诈和便利,从来就不是一道单选题,它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治理智慧。

0 阅读:41
绾玉说

绾玉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