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长在稀土问题上与中国硬刚。他放话说,德国稀土用在什么地方不关中国的事!那确实不关我们的事儿。但要不要卖给你那也不关你德国的事,我们想卖谁就卖给谁! 这位德国外长原本计划带着汽车工业协会和稀土进口商的人访华,核心目的就是想让中方放松稀土出口限制。可访华前非要端着“教师爷”的架子,一边对稀土管制指手画脚,一边还扯上台海问题说三道四,结果行程直接黄了。 德国媒体看得明白,说白了就是“没人想见他”,除了外交部,中国其他部门压根不接他的话茬。这种自取其辱的局面,其实早藏着答案。 德国工业界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早就刻进骨子里了,德国联邦安全政策学院的文件早点破过,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比当初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的依赖还高。 有数据摆在那,德国93.5%的稀土都得从中国进口,风电领域的永磁体更是九成来自中国,就连车用稀土磁体85%以上都贴着“中国制造”的标签。 2025年上半年,中国刚收紧出口管制,德国好几家汽车工厂就因为磁体短缺被迫减产,稀土进口商的库存直接降到只能撑三四个月的警戒线,这就是最真实的依赖图景。 瓦德富尔敢硬刚,或许是觉得欧盟能撑腰,欧盟确实在琢磨对华贸易反制,还喊着要动用所谓的贸易“核选项”,“反胁迫”机制,可这招根本没杀伤力,德国工业联合会早就发出警告,政治这么一搅和,稀土采购成本已经涨了30%,不少新能源汽车项目都被迫延期。 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真要撕破脸,受损的还是自己的工业根基,要知道,2025年前八个月德中贸易额都冲到1634亿欧元了,中国重新成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汽车和机械出口占比超四成,这些生意哪样离得开稳定的供应链? 中国能掌握主动权,靠的不是运气,是几十年磨出来的硬实力,稀土这东西不是真的“土”,是17种关键金属的总称,从新能源汽车电机到战斗机发动机都离不开它,被称作“工业维生素”。 全球能提供全部17种稀土,还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只有中国,我们不光占了全球近70%的产量,更攥着超过90%的精炼加工能力,高端稀土材料的稳定量产技术目前也只有中国能搞定。 这背后是技术壁垒筑成的护城河,徐光宪院士当年带领团队搞出的串级萃取理论,直接让中国稀土分离技术实现了飞跃。现在全球439项独家萃取专利握在我们手里,2025年新增的稀土专利里中国企业占了82%,美国才只有7%。 美国早年把加工环节转移出去,现在本土冶炼厂没了,技术团队散了,就算有稀土矿,也得运到中国来加工,2024年就出口了4.3万吨精矿到中国。德国想绕过中国找替代?难如登天。 欧盟和德国不是没动过摆脱依赖的心思,德国跟欧洲风电行业搞了个路线图,想2030年让30%的永磁体来自替代资源,2035年冲到50%。欧盟也出台了《关键原材料法》,喊着要加强本土生产。 可这都是画饼充饥,德国自己的计划里,最早2029年替代产能才能运营,这期间的缺口怎么补? 布鲁盖尔研究所的专家都说了,要么找第三国合作,要么搞本土生产,要么回收利用,可哪条路都走得费劲。乌克兰倒是跟欧洲签了稀土协议,可战乱之下根本没法稳定供应,更别说满足德国工业的胃口。 瓦德富尔大概没算清这笔账,硬刚的姿态反而把德国工业界坑惨了,那些等着稀土救急的汽车厂商,原本盼着他访华能打通关节,结果行程泡汤,解决供应链问题的希望直接落空。 德国执政联盟内部都吵翻了,基民盟和社民党本来就在移民、征兵问题上有分歧,现在中国问题又添了新矛盾。这种政治操弄早就超出了经贸范畴,可最终买单的还是德国企业和普通消费者。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从来不是针对谁,商务部早就说过,这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做法,而且一直给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我们要的是公平稳定的贸易环境,可德国一边喊着要供应链稳定,一边又跟着欧盟搞贸易反制,这种双重标准根本站不住脚。 更何况,中国手里的牌不止稀土,全产业链优势、庞大的消费市场,都是德国不能轻易放弃的。 说到底,瓦德富尔的硬刚更像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他或许忘了,现在早已不是西方国家说了算的时代,贸易合作讲究的是平等互利,不是单方面的指手画脚。 德国稀土用在哪确实不关中国的事,但中国的稀土卖给谁、卖多少,更轮不到德国来置喙,真把中国惹急了,收紧供应的话,最先扛不住的恐怕还是那些等着稀土开工的德国工厂。这种明摆着的现实,不知道那位外长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想明白。

人在旅途
不卖给你,也不关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