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狙击手,因为喜欢在树上当埋伏点,因此养成了美军用机炮和重机枪

裂谷长河娱乐 2025-11-21 18:46:32

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狙击手,因为喜欢在树上当埋伏点,因此养成了美军用机炮和重机枪扫射树冠的习惯。而日军军官不知道怎么想的,让狙击手埋伏在树上就算了,还用绳子绑起来。理由是不能让雨林中的蛇或者发呆走神这些影响到狙击效率,避免掉下树摔死了。所以吃喝拉撒都在树上解决,只有等到下一个狙击手过来交班。 太平洋岛屿作战里,日军狙击手特别喜欢钻进树冠里藏着打冷枪,这事儿在瓜岛、布干维尔、新几内亚、佩莱利乌、硫磺岛这些地方都非常普遍。热带雨林树高叶密,棕榈树、面包树一爬上去,裹上伪装网,披点藤蔓和树叶,从下面根本看不出来。日军用的主要是九七式或九九式带瞄准镜的狙击步枪,枪管长,射击时烟少闪光弱,声音也小,开一枪很难定位。早期美军吃过大亏,一个巡逻队走着走着,突然有人头上一枪倒地,抬头一看啥都没有,找半天找不着人,士气掉得厉害。 这种树上狙击确实给盟军添了不少麻烦,但不是所有人都绑绳子。绑绳子这事儿在老兵回忆、战史资料和狙击手专著里反复出现过,主要目的是两点:一是长时间趴窝观察,热带雨林蚊虫毒蛇多,人累了容易打盹,一头栽下去就摔死了;二是被打中后身体不会掉下来,继续挂在那儿迷惑敌人,让美军以为还有活人,继续浪费弹药扫射。更多时候是自杀式延迟战术,后撤部队故意留几个人绑在树上,带几天干粮和水,任务就是尽量多杀几个追兵,自己基本没打算活着下来。美军老兵讲,扫完树冠掉下来的人,很多腰上或腿上缠着绳子,尸体晃荡着不掉,绳结还打得死死的。 美军很快就摸出门道,反制手段越来越狠。进攻前先用舰炮、野炮、航空炸弹把林子轰一遍,炸断大枝子暴露位置。步兵推进到林缘,可疑树丛一律不客气,重机枪、车载机炮、37毫米反坦克炮榴弹罐射弹全上,弹链一拉就是几百发,树叶木屑哗哗往下掉。汤普森冲锋枪近距离不管用,动能弱,打不穿厚叶丛,后来干脆用20毫米机炮或坦克炮,威力大得多了。有些部队直接上喷火器,火焰顺树干蹿上去,烧得树皮噼啪响,藏人的人基本没跑。盟军还专门组织反狙击小组,两人一组,一个爬树观察,一个地面引导火力,配合得当基本把树上狙击手清干净。 到战争中后期,日军补给断了,训练水平下降,狙击手质量大不如前,很多干脆用普通三八式或九九式步枪,没瞄准镜也敢上树,效果差远了。美军一见丛林就条件反射先扫树冠,成了标准战术程序。像硫磺岛那种没多少树的火山岛,日军改挖洞穴藏,但树上狙击这套在雨林岛屿上确实让美军印象深刻,战后不少回忆录都专门提这事儿。总的来说,这战术前期坑了不少人,后期被火力彻底压制,也反映出日军后期那种“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了”的绝望打法,士兵被当消耗品用,绑绳子上树基本等于提前判死刑。真实战场上,这种事儿听着残酷,但就是当时太平洋岛屿战的常态,美军伤亡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就是栽在这些树上鬼魂手里。 后来美军总结经验,写进训练手册:凡是热带林地,任何可疑树冠先打后进,省得吃暗亏。这习惯一直影响到后来的越南战争,美军又开始狂扫树冠,怕的还是当年的阴影。日军这套树上绑绳狙击,虽然谈不上多高明,但确实把丛林地形利用到了极致,也把士兵命看得太轻,属于典型的玉碎战术延伸。战史资料里,绑绳子不是普遍到每个人都绑,但凡是执行自杀延迟任务的,十有八九会这么干,老兵亲眼见过太多掉不下来的尸体。整个太平洋战争,这种事儿在所罗门群岛、马里亚纳、菲律宾丛林里反复上演,美军从交学费到彻底适应,也就半年多时间,火力优势一摆开,日军再藏树上也基本是送菜。 现在回头看,这段历史挺让人唏嘘的,日军士兵被训练到那种地步,绑树上等死都不带犹豫的,军官下命令就执行,个人生死完全不考虑。美军那边则靠装备和战术迭代,硬是用弹药堆出来的经验,把这威胁给抹平了。真实战场远比电影残酷,树上狙击只是太平洋无数惨烈细节里的一小部分,但足够说明那场战争打成啥样了。

0 阅读:0
裂谷长河娱乐

裂谷长河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