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为何这次不打算救美国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原因,其实说白了,挺简单的,就俩理

文史啊旺 2025-11-11 19:48:54

东方大国为何这次不打算救美国了?很多人还不知道原因,其实说白了,挺简单的,就俩理由:一是怕把美国逼急了,真动起手来,战火可不是闹着玩的,二是现在救美国,压根儿捞不着啥好处,说不定还得赔本儿,不如先冷眼瞧着,等欧洲、日韩被美国拖得筋疲力尽,我们再捡个大便宜。 美国这几年债务堆得跟山一样高,到2025年11月,总债务已经冲破36万亿美元大关,利息支出光今年就超过国防预算了。你想想,国会那边债务上限辩论从年初就开始闹腾,1月份刚恢复上限,就拖到7月才勉强通过个临时法案,把上限提到41.1万亿,可赤字还是年年往上窜,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2025到2028年平均5.2%到6.2%。这不,最近几周市场又开始抖,债券收益率曲线陡升,投资者担心万一真违约,全球金融链子得断好几截。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那边已经开始小步抛售美债,供应链也跟着晃荡,日韩企业库存堆得老高。 话说回来,中国这边持有的美债早就不是啥大头了。2025年7月,中国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总量掉到7307亿美元,这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最低点。从2022年4月起,中国美债持有量整体往下走,占比从高峰时的20%缩水到总美债的2%左右。为什么这么干?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早有盘算。过去中国外汇储备堆到3.2万亿美元那么多,美债看着安全、流动性好,就当成了稳当投资。尤其是2008年那场全球风暴,中国大举买美债,帮美国稳住了金融体系,自己也换来点市场准入和战略空间。那时候中美贸易顺差大,中国赚的美元得找地方搁,美债就是现成选项。 可现在不一样了,美国债务问题不是短期风波,是积累多年的老毛病。内部政治撕扯,财政赤字年年破纪录,特朗普上台后关税战又卷土重来,威胁加到60%,这让中国觉得再往里扔钱,等于给个无底洞添砖。直接增持美债,不光成本高,还可能被美国当枪使。想想2022年美国冻结俄罗斯资产那事儿,中国领导层早有警觉,担心自家美元资产哪天也遭殃。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高层正讨论去美元化,减持美债的同时,转向欧洲主权债、黄金和新兴市场债券。7月份数据一出,日本和英国的持债量反倒飙升,日本成了最大外国持有者,英国挤到第二,中国滑到第三。这不是巧合,是中国主动调整储备结构,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第一个理由,说白了就是怕把美国逼到墙角。美债危机要是升级,美国国会那些鹰派准得发飙。贸易上,关税壁垒一加高,中国出口企业就得咽下苦果;外交上,南海巡航频率一增,军舰对峙的风险就上去了。军事国际事件得说严谨点,美国在亚太的军事部署本就敏感,台湾地区那边防务部最近军演频频,美国还卖武器过去,这要是再叠加经济压力,美国说不定就玩狠的。过去中美有互损的默契,中国不抛售美债,避免美元崩盘伤了自己。可现在美国先挑事儿,关税战一打,中国为什么还得单方面让步?直接救市,等于给美国喘息空间,让它腾出手来在其他领域使绊子。桥水基金的雷·达里奥都说过,美国债务供需失衡越来越严重,2025年新债发行得2万亿,展期8万亿,要是中国再买,等于帮美国续命,还得防着它翻脸不认人。 第二个理由,更现实,就是没啥好处,纯赔本买卖。以前买美债,至少能保值,还能换来点谈判筹码。可如今美国内部分裂,赤字失控,增持美债的回报率低得可怜。模拟报告显示,成本可能翻倍,却换不来市场机会。相反,中国现在外汇储备多元化,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得飞起,跨境结算占比升到25%。国内呢,10月份政局会议刚发文,计划明年发债刺激投资和消费,规模上万亿,重点投农村和基础设施,这才是实打实的自保。为什么不观望?因为欧洲和日韩才是美国债务的真扛把子。日本持债量最高,英国第二,它们俩加起来占外国持债的7%。美国债务压力一传导,欧洲银行得注入万亿流动性,日本企业供应链断裂,库存积压。那时候中国再出手,成本低,回报高,能捡到战略便宜,比如多边贸易协议里多要点话语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报告就敲警钟,全球公共债务高企,得建缓冲。中国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多管齐下。一边减持美债,转投黄金——今年金价飙升,中国储备金量稳居前列;一边推“一带一路”,雅加达峰会刚签投资协议,东南亚市场敞开大门。国内经济韧性也强,消费引擎转起来,高端制造和科技产业升级,出口转向新兴市场。话说,过去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学乖了,外汇储备当安全网,但不全押一篮子。现在美国债务闹腾,中国正好借机布局长远。 长远看,这事儿对全球格局影响大。美国要是真拖垮,美元霸权晃荡,贸易结算得重洗牌。中国推进人民币跨境用,G20峰会发言直指公平贸易,欧洲日韩那边压力山大,准得找中国合作。军事上,中国保持克制,但威慑力在,亚太稳定靠实力说话。中国这次不救,不是不讲道义,是算清了账本。冒险填坑,换不来好果子;稳扎稳打,自保加观望,才是王道。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