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使我国小麦增产150亿斤,比水稻产量还高,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却不要奖金,被骂爱出风头,90岁仍在工作。 他的名字叫李振声,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这朴素的六个字,凝结着一位科学家数十年的心血,李振声培育的“小偃”系列小麦,累计增产超过150亿斤,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切实贡献。[黑线]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一个农民家庭,那个年代,吃饱饭并不容易,在亲戚帮助下,他得以读完高中,后来,他在街上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广告,上面写着“免费食宿”,这个条件对当时的他来说,意味着既能继续学业,又能解决基本生活。 1951年,20岁的李振声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五年后,他选择离开北京,前往陕西杨陵的农村基地,这个决定,开启了他与小麦相伴的一生。 当时,条锈病正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小麦生产,这种病害被称为“小麦癌症”,会导致大片麦田绝收。据资料记载,李振声曾多次目睹农民因麦田受灾而悲痛不已的场景,这激发了他攻克条锈病的决心。 研究过程中,李振声将目光投向了野生牧草,他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将野生牧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这个研究方向在当时面临着诸多质疑,但他坚持进行了八年的杂交实验,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1964年,一场连续40多天的阴雨成为转折点,雨后天晴时,普通小麦纷纷枯萎,而李振声培育的“小偃55”却依然挺立,穗粒饱满,不过,这个品种的产量还不够理想,经过继续改良,他终于成功培育出既抗病又高产的“小偃6号”。 随着“小偃6号”在黄淮流域大面积推广,小麦产量得到显著提升,以此为基础,李振声团队陆续培育出50多个小麦新品种,在全国累计推广种植700万亩。 从山东农村走出的少年,到年过九旬仍心系田间的科学家,李振声用六十多年的坚守,展现了科研工作者最朴素的追求,他的故事不仅关乎科学成就,更关乎一个人如何将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相结合。 李振声院士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国之脊梁”,网友们很感慨。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一辈子就干一件事,让全国人民吃饱饭,比那些流量明星伟大多了,”这条评论获得了高赞。许多网友对此表示强烈认同,认为真正的偶像应该是这些为国家做出实实在在贡献的科学家。 另一位来自陕西的网友动情地写道:“‘要吃面,种小偃’,这句话我小时候真听家里老人说过!今天才知道背后是李老的故事,致敬!没有他们那代人的坚守,哪有我们现在的衣食无忧。” 网友们也看法不一,多数人表示敬佩:“老爷子境界太高了,自己过得简朴,却把大奖捐了助学,想想现在一些人的浮躁,真是天壤之别,”也有网友表达了更务实的观点:“其实可以少捐点,对自己好一些,但正是这种‘傻’,才更显得人格伟大。” 更有网友由人及己,反思自身:“90多岁还在田里奔波,我再抱怨就有点矫情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年轻人最好的清醒剂,”这条评论引发了关于事业心与奉献精神的热议。 也有冷静的声音指出:“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感动,更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现在的科研环境更需要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 在农业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回望这位老科学家的足迹,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粮食安全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探索,每一粒丰收的麦粒,都承载着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 如果李老把那450万奖金全部留下改善生活,你是否觉得也完全合理?在你看来,科学家获得高额奖金后,怎样使用最能体现其价值?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想法! 信源: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