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的小男孩盯着电视,突然转头问母亲:电视里说的于敏是谁? 他好厉害呀? 母亲孙玉芹轻抚他的头:“他就是你爸爸,”这个对父亲几乎毫无印象的孩子,正是“氢弹之父”于敏的儿子于辛。 1963年出生于天津的于辛,童年记忆里少见父亲的身影, 母亲经常一手牵着姐姐,一手拉着他,肩上还挂着沉甸甸的菜篮子,这个画面成为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他注意到父亲的房间总是深夜还亮着灯,算盘声和伏案工作的背影,构成了他对父亲的最初印象,虽然不明白父亲在忙什么,但看到父亲专注的神情,他就知道不能打扰。 家里来客人时,父亲总会温和地让他出去玩,即使在寒冬,他也习惯在门外等待,母亲告诉他,父亲在做对国家重要的事,需要保密,要学会忍耐。 难得的一个假日,父亲放下工作带全家去颐和园,在长廊上,父亲指着彩绘讲述“岳母刺字”的故事,姐弟俩听得入迷,这次难得的家庭出游,让于辛对家国情怀有了最初的理解。 于辛渐渐发现,工作中的父亲严肃认真,生活中的父亲却格外温柔,有一次,父亲特意买回一只烤鸭,自己没吃几口,只是满足地看着孩子们享用。 母亲孙玉芹悉心照料着父亲的生活,为了让父亲能吃上她亲手煮的面条,她很少参加外出活动,这个家里,睡的是铁架床,看的是老旧电视机,出行多靠步行,但父亲始终教导他们:精神追求比物质享受更重要。 大学期间,他刻苦学习专业知识,1985年毕业后进入轻纺科研单位,从基层做起,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他主导搭建了一套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整合了生产、销售、采购等多个环节,这套系统使企业能根据市场数据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工作中,于辛特别注重信息安全,带领团队成功防范了多次网络攻击,他建立的风险评估体系,帮助企业快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这些扎实的工作积累,使他后来成长为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 工作再忙,于辛始终关心着父,母亲去世后,父亲常常睹物思人,于辛一有空就陪父亲聊天,回忆起小时候那次难得的烤鸭,还有指着电视问“于敏是谁”的往事,总能唤起父亲的微笑。 2019年,功勋卓著的父亲与世长辞,于辛一家强忍悲痛,决定将父亲生前使用的计算机、印章、钢笔等遗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他们深知,父亲的一切都属于国家,传承的应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看完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星二代!继承的不是家产,而是家国情怀。” “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真的无法用语言衡量,自己隐姓埋名,家人默默付出,今天的我们真的应该永远铭记,”有网友这样感慨,荣誉同样属于那位一手牵着一个孩子、肩上还挂着菜篮的母亲孙玉芹。 也有读者对于辛的选择表示由衷敬佩:“在80年代能对计算机有远见并且感兴趣,说明于辛很有想法,但他能听从父亲的建议,他的选择同样了不起,在另一个领域成为了顶尖专家,” 这条评论获得了大量认同,人们认为这种“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的精神,在当今时代尤为珍贵。 关于遗产捐赠的举动,网友们也看法一致:“把父亲的遗物捐给国家,这个决定太对了!于敏院士属于国家,这些物品是全民的精神财富,放在博物馆才能激励更多人,” 大家普遍认为,这个行为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传承”。 “看哭了,尤其是最后于辛陪着父亲回忆吃烤鸭的场景,英雄也是父亲,也是丈夫,也有柔情的一面,这样的故事让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和可敬,” 这条评论说明,真实而细腻的生活细节,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能打动人心。 在当今时代,于敏院士一家所代表的“淡泊明志”与“为国奉献”的精神,对我们普通人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期待看到您独到的见解! 信源:环球人物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