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的三姐马冰如,在北京一住就是26年,没司机、没保镖、没豪宅,出门靠公交,买菜砍半价,邻居只当她是“台湾来的马阿姨”,可一扒身份——前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亲姐,瞬间比谍战片还刺激:她到底图啥?又躲啥?26年胡同烟火里,藏着一段比政治新闻更真实的“隐身人生”。 在北京顺义的一个老社区里,一位老太太正熟练地穿梭在早市的熙攘人群中,她会为了黄瓜的新鲜度跟摊主多聊几句,甚至为了那几毛钱的零头砍价,最后笑着接过摊主额外搭的两根香菜,顺手放进那个背了多年的旧帆布包里。 若是只看这副打扮,没人会把眼前这位甚至还会帮邻居收衣服、热心分享凤梨酥的“马阿姨”,和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联系在一起,在这片她生活了二十六年的土地上,她把自己藏得很好,也活得很真。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的湖南衡山,年幼的她没有赶上第一批去台湾的船票,而是留在老家跟着奶奶捡过废铁、翻过纸箱。 那种动荡年代里刻进骨子里的惜物与坚韧,让她在后来的人生里,哪怕拥有了优越的条件,依然对物质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克制。 在她1997年随着当工程师的丈夫赵蜀远踏足北京,她就把家安在了顺义,这一住就是小半辈子。 家里那些家具仿佛是时间的标本,二十多年没换过,却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正如她在这个家里坚持的某些原则一样。 虽然早已到了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但她从未真正闲下来,早年间辞掉美国大学的教职来到北京,她并不是来做“官眷”的,而是扎进了顺义国际学校,做了一名把拼音编成绕口令、让孩子们画着《西游记》脸谱学中文的老师。 在她的课堂上,枯燥的方块字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五十多个国家的孩子在那里第一次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信”。 她几乎从不在公开场合谈论政治,但在关键时刻,她的行动却比任何言语都震耳欲聋,2008年那个让无数国人揪心的下午,正伏案工作的她看到电视里汶川的画面,没有丝毫犹豫,便和丈夫商量拿出了家中积蓄。 后来那所默默矗立在灾区的“鹤凌爱心小学”,用的正是她父亲的名字,那是她作为女儿对父亲遗志的交代,也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最朴素的血脉共鸣。 退休后的日子,她成了社区里最爱张罗“串门”的人,只不过她的“串门”跨越了海峡,连接着两岸。 从教邻居做正宗的台湾蚵仔煎,到自己跟着大妈们学做老北京炸酱面,餐桌上的味道融合,成了她眼中最生动的交流。 去年的夏天,当她亲自安排着几十名大陆大学生去台湾逛夜市、看文化展时,看着两岸年轻人在旅途中因为相似的兴趣话题打成一片,这位老人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欣慰,她常挂在嘴边的那句“一家人就得常来往”,被这些年轻的笑脸生动地具象化了。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马英九三姐赴四川地震灾区 情感丰富眼眶泛泪(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