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日本媒体突然“宣布”了一个冷冰冰的现实: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能被日本品牌牢牢占据的领域,已经所剩无几。 2025年11月《读卖新闻》的这份市场调研,与其说是爆料不如说是总结,现在打开化妆包、戴上耳机,甚至走进街边面馆,日系品牌的影子都越来越淡,反倒是国货成了随手就能摸到的日常。 倒回二十年前,那可是另一番光景,资生堂的化妆水是姑娘们护肤台的“入门标配”,DHC唇膏揣在兜里都觉得体面,那会儿日系美妆在华市场份额能飙到30%以上,货架上贴着“日产”俩字,就等于给产品镀了层金。 但2025年欧睿国际的新报告一出来,反差直接拉满:国货美妆整体市占率干到了55.2%,同比还涨着2.9%,而资生堂、DHC这些曾经的“美妆顶流”,加起来份额还不到8%。就说薇诺娜的特护霜,专盯敏感肌的痛点做配方,单品牌销量是资生堂红腰子在华的两倍还多,连皮肤科医生都常给患者推荐,这份成绩单,跟“情怀加分”半毛钱关系没有,全凭硬实力。 音频设备领域的反转更有戏剧性。上世纪九十年代,谁要是扛着台索尼Walkman出门,回头率比现在揣着最新款手机还高,铁三角耳机更是音乐迷的“身份徽章”。 可到了2025年上半年,蓝牙耳机市场排名里,国产品牌漫步者以8.4%的份额稳坐第三,旗下一款卖1428元的降噪耳机,凭着自研的平板单元技术,上市三个月就被抢空。 再看铁三角,同期份额只剩2.1%,线下门店里的展品蒙着层薄灰,半天盼不来个驻足的顾客,曾经的“音质神话”,如今成了少数人的怀旧收藏品。 连一向拿“标准化”当金字招牌的日式餐饮,在中国市场也踢到了铁板。2025年10月,味千拉面因为门店醋瓶里出现黑虫被骂上热搜,涉事门店直接关门整改,大众点评上至今还挂着“歇业关闭”的标识。 虽说财报上写着门店数量还在涨,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它早就没了当年“开一家火一家”的底气。 汽车市场的风水轮流转,对比更是扎眼。乘联会10月数据显示,日系新能源车在华销量占比才3.1%,广汽丰田刚推的纯电SUV铂智3X,月销刚过万就忙着发通稿庆功,可广汽埃安的昊铂GT,单月销量轻松破3万,这还没算新上的增程车型i60的预售订单。 更打脸的是技术层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早通过了针刺测试,安全性没人敢质疑,而丰田吹了好几年的氢能源车,在中国连加氢站都难找,压根没人接招,这哪儿是技术差距,分明是连中国消费者要啥都没搞明白。 说真的,日系品牌退潮,真不是国货“以多欺少”,是他们自己停在原地不肯动。当年靠技术和质量站稳脚,现在还抱着老一套当宝贝。 国货这边早就把消费者心思摸得门儿清:美妆品牌砸钱搞重组胶原蛋白研发,相关产品增速直接飙到258%;漫步者每年把5%的营收投进研发,专利数量比索尼音频部门还多;汽车品牌更懂行,智能座舱、快充技术全戳在用户痒点上。 这些都不是靠低价堆出来的,2025年Z世代消费调研说得实在,78%的年轻人选国货,图的是“产品力够硬”,不是盲目跟风喊口号。 当然日系品牌也没彻底卷铺盖走人,只是玩起了“隐身术”,躲到普通人接触不到的B端领域,比如精密仪器、高端材料这些,偷偷赚着钱。 但在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C端市场,他们收缩的架势已经摆得明明白白,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2025年中国企业500强研发费用都冲到1.73万亿元了,连续8年涨不停,有这样的投入,国货想不崛起都难。 当年买日系是为了“脸上有光”,现在选国货是因为“用着踏实”,中国市场早就从“有没有”的阶段,跑到了“好不好用、够不够智能”的赛道上,谁能跟上节奏谁就留下,这和品牌国籍没关系,只看实力够不够。日系品牌的退潮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在更多高端领域,“中国智造”只会越来越有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