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的时候,确实日本对于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管理,技术,投资,教育,方方面面,那时候觉得日本变了,不是历史上的日本了。 1979年改革开放刚起步,咱们的家底薄得能透光,东北老工厂里的机床还是建国前的型号,转起来噪音能盖过车间广播,零件合格率连六成不到;南方港口的吊机全靠人力辅助,一艘货轮卸完货得花上半个月;老百姓买块肥皂要肥皂票,买台黑白电视得托关系走后门,全国电话总量还不如日本一个东京多。 就是这么个窘迫时候,日本递来的橄榄枝比黄金还实在。当年大平正芳首相访华,一出手就是低息贷款和技术援助,利率压到3%,还款期给足30年,前十年连本都不用还。 要知道那时候欧美银行给中国的贷款,利率普遍在15%以上,还得附加一堆政治条件,对比下来日本这波援助简直是贴钱帮忙。 这笔钱没打白条没乱花,直接砸在了"两港两路"上,秦皇岛港改造后,煤炭吞吐量从每年1000万吨蹦到6000万吨,山西的煤再也不用堆在矿区烂掉;兖石铁路修通后,山东的农产品运到南方,运输时间从半个月缩到三天,菜价都跟着降了不少。 工业领域的改变更直观,松下1987年在厦门建的工厂,把全自动生产线直接搬了过来。之前咱们的工人拧螺丝全凭手感,日本专家拿着卡尺蹲在生产线旁,手把手教校准技巧,连拧几圈、力度多大都有标准,三个月下来,产品不合格率从20%降到0.5%。 东芝带来的彩电组装技术更厉害,以前北京电子管厂装一台彩电要五个工人忙一天,用上日本流水线后,一人一岗一小时就能装一台,价格从两千多块降到八百,普通家庭终于能把"大件"搬回家。 那些日本专家是真负责,有的干脆住在厂区宿舍,半夜车间机器出问题,穿个拖鞋就跑过来抢修,比咱们自己的技术员还急。 教育上的帮扶藏着长远眼光,日本创价大学是最早接中国公派留学生的日本高校,1979年就和北大签了合作协定,池田大作亲自当担保人,第一批6名留学生里就有后来的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 80年代每年上千人去日本培训,南开大学的教师去学经济管理,上海机床厂的技术员去学精密制造,这些人回来后全成了骨干。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建成后更热闹,1985年那届中日青年夏令营,三百多个年轻人一起爬长城、学书法,临别时互相交换的钢笔和笔记本,现在还有人当传家宝存着。 医疗方面的实惠老百姓最有体会,中日友好医院就是用日本无偿援助建的,85%的设备都是日本原装,包括当时最先进的CT机和人工肾透析仪。之前北京市民查肺癌要去上海拍片子,来回得折腾一周,医院建成后当天就能出结果。 日本派来的佐藤医生在这儿坐诊五年,带出来二十多个心内科医生,现在北京各大医院的心内科主任,不少都听过他的课。那时候医院门口总排着长队,河北、天津的患者都慕名来,提起日本援助的设备,没人不竖大拇指。 这种帮助不是三分钟热度,从1979到2008年,日本累计援助达36000亿日元,折成人民币两千多亿,是当时对中国援助最多的国家。 华北电网改造用了日本贷款后,河北农村停电率从每年120次降到5次,冬天再也不用点蜡烛织毛衣;上海污水处理厂引进日本技术后,苏州河的水从黑臭变成清澈,90年代末还出现了鱼虾。 农业上更实在,日本专家带来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让东北水稻亩产从300斤涨到800斤,吉林农民都管这技术叫"金点子"。 那时候中日友好不是墙上的标语,是商店里越来越多的日本家电,是工厂里中日专家一起画的图纸。之前老人一提日本就攥拳头,后来看到日本专家帮着修机器,看到留学回来的年轻人讲日本的技术,气慢慢消了。 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北京举办的友好展览上,有个老人带着当年日本援助的化肥袋来参展,袋子上的"日中友好"字样都磨白了,他说:"不是记着他们的好,是记着这种互相帮衬的滋味。" 别以为这是单方面扶贫,日本也赚了实惠,中国成了日本家电最大市场,1995年松下在中国的销售额就占了它全球的15%;咱们的煤炭、稀土也稳定供应日本工业。 这种互利共赢才是真朋友,不像现在有些国家,帮你还要卡脖子。2008年日本停止大规模援助时,中国已经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电话普及率从0.4部/百人涨到80部,这背后都有当年技术援助的影子。 现在两国关系如此紧张还提起那些日子,不是要忘记历史,是想说友好相处比针锋相对强。 环球网《没有中国改革开放,日本的平成时代更加暗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