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机器人在中国工厂干活一幕后,纽约时报记者忍不住了,怒斥美国企业不思进取!

文人学社 2025-09-28 09:55:34

目睹机器人在中国工厂干活一幕后,纽约时报记者忍不住了,怒斥美国企业不思进取! 纽约时报记者的感慨源于合肥一家电动汽车工厂的实地探访。生产线上,1000 多台来自上海的机器人同步运转,只有一台设备来自德国。 机械臂完成电池安装后,移动机器人自动将车身转运至检测区,AI 系统实时追踪每台设备的运行参数,判断其性能状态并优化流程。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广州一家仅有 11 名工人的烤箱生产作坊里,带摄像头的国产机械臂正自主学习焊接动作,无需过多人工干预就能重复作业。 这些画面让记者直观感受到,中国工厂的自动化已从大型企业渗透到小微企业,形成全链条的升级态势。 中国工厂的机器人普及速度有数据支撑。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 年中国工厂运行的机器人数量超过 200 万台,新安装近 30 万台,这个数字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化比例的跃升,2024 年中国安装的机器人中近 60% 是国产产品,而此前进口机器人数量一直占据优势。 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也在提升,新松机器人实现 95% 核心部件国产化,埃斯顿伺服系统国产化率达 82%,产业链自主能力持续增强。 机器人密度的变化更能体现转型深度。2023 年中国每万名制造业员工配有 470 台机器人,跃居世界第三,超过德国和日本。美国同期的机器人密度为 295 台 / 万人,全球排名第十。 这样的差距背后,是中国在人才储备上的积累,国内大学每年培养约 35 万名机械工程毕业生,还有大量熟练的电工和计算机程序员,为机器人安装与维护提供人力支撑。 美国机器人制造商则面临技术人员短缺的挑战,每年机械工程毕业生仅有约 4.5 万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系统性布局。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在机器人、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突破,这种模式与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路径一致。 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形成超过 3000 家企业聚集的产业集群,2023 年工业机器人产能达 120 万台 / 年。 国产机器人价格的下降进一步加速普及,四年前需 14 万美元从国外购买的焊接系统,如今国产产品仅售 4 万美元,让小微企业也能负担自动化升级成本。 美国企业并非毫无动作,只是节奏与方向有所不同。特斯拉的 Optimus 项目、Agility Robotics 等初创公司的布局,显示美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探索。 高通、NVIDIA 在机器人芯片领域保持优势,运算能力可达 150 TOPS 以上。2025 年高盛报告指出,美国资本正聚焦机器人供应链组件端投资,政策层面也通过《美国优先投资政策》推动产业链本土化。 1X 推出的家用机器人 NEOGAMMA 已能完成煮咖啡、洗衣等家务,Meta 计划开发消费级人形机器人,显示美国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发力。 “不思进取” 的怒斥,更像是对竞争节奏的提醒。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转型,本质是应对产业升级需求的主动选择,通过机器人应用提升效率、稳定产能。 这种转型没有形成技术封闭,中国企业收购德国库卡等海外供应商后,将运营整合进全球产业链,大众汽车合肥工厂的设备配置就是例证。 美国企业则在高端领域和消费场景寻找突破,双方的发展路径共同推动全球机器人技术进步。 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身影,是全球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从大型车企到小型作坊,从核心零部件到终端应用,从人才培养到政策支持,中国正在构建完整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这种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转型,不仅巩固了制造业优势,也为全球产业技术迭代提供了新动能。不同国家在赛道上的加速奔跑,最终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整体提升,这正是产业竞争中蕴含的正能量。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