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通过对伊朗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后,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宣布针对伊朗

文人学社 2025-09-28 10:55:33

联合国通过对伊朗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后,俄罗斯常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宣布针对伊朗的“快速恢复”制裁机制“无效”,并誓言在德黑兰核计划引发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不会遵守该机制。 “快速恢复” 制裁机制的出台,源于伊朗核问题的最新动态。 该机制由安理会部分成员国提议,旨在当伊朗核活动突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JCPOA)限制时,可跳过复杂流程直接重启对伊制裁。 提议出台前,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报告称,伊朗福尔多核设施的浓缩铀丰度已提升至 60%,接近武器级水平,且安装的先进离心机数量较此前增加 30%。 这些数据成为推动制裁机制通过的关键依据,支持者认为此举能 “震慑伊朗核野心”。 涅边贾的强硬表态,植根于对制裁机制合法性的质疑。 他在紧急会议上明确指出,JCPOA 框架下的制裁解除与恢复有明确法律程序,此次 “快速恢复” 机制未经全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共识,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协商一致原则。 俄罗斯外交部同步发布声明,强调美国此前已退出 JCPOA,无权推动基于该协议的制裁措施,而当前机制实质是 “个别国家将自身意志强加于国际社会”。 这种立场并非刻意维护伊朗,而是对多边协议完整性的捍卫 ——JCPOA 自 2015 年生效后,曾有效限制伊朗核活动,直至 2018 年美国单方面退出才引发局势反复。 中方的同步立场,延续了一贯的多边主义主张。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会议后提交书面声明,重申 “任何制裁措施都应符合国际法和安理会决议精神”,认为 “快速恢复” 机制缺乏充分法律依据,且可能激化矛盾。 中方此前已多次强调,伊朗核问题只能通过对话解决,2025 年上半年,中国外交部长已三次与伊朗、欧盟等各方沟通,推动重启维也纳会谈。 这种坚持源于实际考量:伊朗是中东重要能源大国,局势动荡将直接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稳定,而中国与伊朗的正常经贸合作,始终基于不违反国际法的原则展开。 国际社会对制裁机制的态度呈现明显分化。美国、英国等支持者在会议上强调机制的 “必要性”,称伊朗核活动已构成 “地区安全威胁”,美国国务院还宣布将对伊朗相关实体实施单边制裁。 但法国、德国等欧盟国家态度谨慎,仅表示 “理解机制初衷”,未承诺主动执行。 更多发展中国家明确反对,巴西、南非等金砖国家联合发表声明,认为制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呼吁回到 JCPOA 框架内对话。 这种分歧让机制的实际效力打了折扣,不少分析师指出,缺乏俄中支持与广泛国际共识,机制难以真正落地。 伊朗方面的回应保持了克制与务实。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不会因制裁机制 “改变和平利用核能的政策”,但愿意在 “尊重主权” 的前提下重启谈判。 伊朗总统莱希已致电俄罗斯、中国等国领导人,寻求对维护 JCPOA 的支持。 同时,伊朗继续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留在境内,相关设施的监控设备未被拆除,这些动作释放出愿意通过对话管控分歧的信号。 国际原子能机构虽指出伊朗核活动的进展,但也确认 “未发现武器化迹象”。 俄罗斯已提议在莫斯科举行俄、中、伊、欧盟四方会谈,中方表示积极支持,认为应 “聚焦未决问题,寻找平衡各方关切的解决方案”。 即便在制裁机制通过后,维也纳会谈的筹备工作仍在秘密推进,各方围绕铀浓缩水平、制裁解除时间表等核心议题的接触从未中断。 涅边贾与中方的立场,本质是对单边主义的抵制与对和平路径的坚守。伊朗核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单一制裁手段解决,JCPOA 作为多边协商的成果,仍是当前最有效的管控框架。 俄中拒绝承认 “快速恢复” 机制,并非无视核问题风险,而是反对以违反规则的方式激化矛盾。 在全球安全局势复杂多变的当下,这种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对话协商的态度,为化解伊朗核危机保留了关键希望,正是国际社会亟需的正能量。

0 阅读:0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