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起中国将正式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这一

文人学社 2025-09-28 10:55:34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中国将正式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 K 字签证,这一签证专门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网友:这不能随便开放吧? K 字签证的推出并非移民政策的转向,而是人才强国战略的精准落地。国务院 8 月公布的条例修改决定明确,新增的 K 字签证属于普通签证类别,与面向高层次人才的 R 字签证形成梯度互补。 其发放对象锁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学科领域的外国青年,需具备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士及以上学历,或拥有相关领域教育、科研工作经历。 这样的定位与移民类签证有着本质区别,核心是为短期科技交流、创业与合作提供便利,而非为长期定居打开缺口,从源头上厘清了 “引才” 与 “移民” 的边界。 各类风险,在签证申请环节已设置多重防控关卡。 条例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交符合主管部门规定的证明材料,具体包括学历学位证书、科研成果说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核心文件。 签证机关可根据情况要求面谈,对个人身份信息、入境事由进行深度核实,曾有不准入境或限期出境记录的申请者将接受更严格审查。 这种审核并非形式化流程,而是贯穿材料核验、背景调查、事由核实的全链条管控,确保入境者符合 “青年科技人才” 的核心标准,从入口处防范资质不符或目的不纯的情况。 文化融合与社会管理的担忧,正通过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化解。 K 字签证持有者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创业活动,各地已同步推出针对性服务。 部分科创园区设立多语言服务中心,提供政策咨询、生活对接等支持;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外国青年快速适应环境。 复旦大学与比利时鲁汶大学联合举办的暑期班,采用 “理论 + 实践 + 文化” 模式促进中外师生融合,这类经验正逐步推广,为 K 字签证持有者融入本地环境搭建桥梁,减少社会管理压力。 人才竞争与信息安全的平衡,依托制度设计与实践经验实现。K 字签证不要求国内有聘用或邀请单位,申办流程更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缺位。 持有者从事的科研活动需符合中国科技安全相关规定,参与涉密项目需通过额外审查。 在人才竞争层面,国内已建立完善的本土人才培养与激励体系,2024 年研发人员总量达 695 万人,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 6.1%,本土人才与外籍人才形成互补协作的格局,而非单纯的竞争关系。 K 字签证的便利化设计藏着引才的诚意。相较于现有 12 类普通签证,其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上均提供更灵活的政策,最长停留期可满足中长期科研项目需求。 这种便利建立在精准筛选的基础上,既避免了 “任人申请” 的宽松,又减少了真正人才的准入障碍。 截至 9 月底,已有来自 23 个国家的青年学者咨询申请事宜,其中不乏量子计算、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人员,政策的吸引力与筛选功能初步显现。 外界的关注与提醒,恰恰推动了引才政策的完善。 K 字签证的制度设计既呼应了科技创新对国际人才的需求,又通过严格审核、配套服务、安全管控等措施回应了公众关切。 它不是移民大门的开启,而是一扇精准对接全球青年科技力量的窗口,让符合条件的人才带着技术与创意来华,同时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不受影响。 这种在开放中守底线、在合作中共进的实践,正是中国人才政策日趋成熟的体现,也是科技创新领域正能量的生动传递。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文人学社

文人学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