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长期阻碍中国统一就是马英九。这个人非常之狡猾!在他担任领导人期间,从美国购买军火从没有中断过,投资企业近20年从中国大陆赚取了数千亿的好处! 嘴上喊着“两岸和平”,行动上却疯狂对美军购;卸任后标榜“反对台独”,执政时却给两岸融合埋下无数暗雷。 马英九的“狡猾”,从来不是简单的“维持现状”,而是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边收割大陆红利,一边筑牢分裂壁垒,这种两面派操作比直白的“台独”更具迷惑性。 2008年至2016年马英九执政的八年,是台湾对美军购最密集、金额最高的时期之一。 根据中国新闻网的统计,这八年里马英九当局累计向美国采购武器金额超201亿美元,远超前两任李登辉的162亿美元和陈水扁的84亿美元,平均每年军购支出高达25亿美元。 这些军购并非零星补充,而是系统性的装备采购。 2008年10月首次大额军购就包含30架AH-64D阿帕奇攻击直升机、330枚爱国者三型导弹等重型装备。 2010年又追加60架UH-60M黑鹰直升机和2艘鹗级海岸猎雷舰,四次大型军购涵盖24个项目,几乎涵盖台军主战装备的核心领域。 更值得警惕的是马英九对军购的态度转变,2024年8月,他在公开活动中直言“美国不可能为了台湾牺牲自己的子弟”,批评军购是“钱坑法案”,呼吁两岸问题“不可让外部势力干预”。 这种看似清醒的表态,与他执政时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反差,要知道,他任内推动的军购中,大量装备是美军库存翻新品,性能早已落后于时代,却让台湾成为全球人均军购额最高的地区。 他当年承诺“国防预算不低于GDP的3%”,但实际执行中除2009年外,其余年份均未达标,2016年更是降至2.09%的历史最低。 这种“口号式军购”本质上是既想讨好美国获取政治支持,又不愿过度压缩民生预算引发民怨,核心还是为了维护自身政治利益。 在对大陆关系上,马英九的“收割型合作”同样暴露其真实用心。 台企近20年从大陆赚取数千亿红利,背后离不开大陆的政策红利,2010年签署的ECFA更是让台湾相关产业每年省下巨额关税。 但这份红利从未转化为两岸深度融合的动力,反而成为马英九当局“单向获利”的工具。 台当局一方面通过“戒急用忍”政策限制陆资入台,关键产业的投资门槛层层加码,第四波开放仅新增138项投资项目,核心领域始终对大陆企业关闭大门。 另一方面却放任台商在大陆抢占市场,半导体产业60%的原料依赖大陆供应,石斑鱼等农产品80%销往大陆,却长期维持低于国际市场的收购价,让台湾基层从业者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这种“只赚好处不融合”的策略,在人员交流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马英九时期虽看似放宽两岸人员往来,将陆配取得身份证时间从6年缩至4年,开放大陆学历采认,但核心权益的限制从未真正放开。 陆生纳健保问题从2012年就开始讨论,直到他卸任都未落地,近十年间历经两任台当局仍悬而未决。 “三限六不”政策始终制约着陆生在台发展,不得打工、不得就业、不编列奖助学金的规定,让两岸青年交流停留在表面,无法形成真正的情感联结。 最让人诟病的是马英九卸任后的“和平表演”。 2023年他邀请大陆高校师生访台,2024年率台湾青年赴大陆交流,2025年10月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后,他更是勉励对方“坚守九二共识、促进两岸关系”。 但这些姿态丝毫掩盖不了他执政时的分裂操作: 2014年太阳花学运期间,他纵容学生占领“立法院”,导致《两岸服贸协议》胎死腹中,让两岸经贸深度合作的契机付诸东流。 这种“执政时筑墙、卸任后搭桥”的操作,本质是政治投机,既想借两岸和平的口号洗白自身,又不愿承认当年的政策给两岸关系造成的伤害。 如今,两岸关系面临的诸多困境,都能看到马英九时期政策的遗毒。 赖清德当局2026年编列9495亿新台币防务预算,占GDP3.32%,远超民生建设预算,这种“重军购轻民生”的倾向,正是延续了马英九时期的政策逻辑。 ECFA部分产品关税减让被中止,根源也在于台湾方面长期违反协议精神,这种单向获利的合作模式,从马英九时期就已埋下隐患。 马英九的狡猾之处,在于他将“台独”包装成“维持现状”,用经济利益绑架民意,用和平口号掩盖分裂本质。 他既不想承担“台独”的风险,又不愿推动统一进程,始终在两岸之间寻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却让台湾民众为其政策买单。 当大陆不断推出台胞征信系统、房贷便利等融合政策,推动金门供水等民生工程时,更能看清马英九时期那些“表面合作、实质割裂”政策的虚伪。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试图阻碍这一进程的人,终将被历史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