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攻台,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台军,也不是美军,而是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鬼

波览历史 2025-11-09 21:11:56

解放军攻台,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台军,也不是美军,而是那个叫“栗林忠道”的日本鬼子!很多人以为我们打台湾,会是一场速战速决的“高科技”战争,那就大错特错!   1945年硫磺岛,日军指挥官栗林忠道用18公里坑道网,让美军付出28000人伤亡的代价,把5天的战役拖成36天的炼狱。   如今台军把这套二战战术奉若神明,妄图将台湾打造成第二个硫磺岛,可他们忘了,战争的核心从不是工事模仿,而是体系支撑与人心向背。   台军对栗林忠道的战术复制堪称细致,他们照搬“放弃滩头、地下持久”的思路,依托中央山脉的天然地形,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挖掘坑道,仅“汉威演习”披露的早期坑道就达数百公里。   花莲佳山基地更是被台军视作核心壁垒,耗时十年掏空山体,耗资400多亿新台币,能容纳250架战机,8吨重的防爆门号称60秒内就能开启让战机升空。   2022年台军再砸2000亿新台币升级防御,大部分资金用于坑道扩建,宣称新型工事能在封闭状态下运作数月,还配套了导弹阵地、物资仓库和先进通讯系统。   台军甚至组建专门的坑道作战部队,配备便携式反装甲武器和无人机,计划用“蜂群攻击”迟滞登陆部队,完全复刻了栗林忠道的“以守待耗”逻辑。   但台军眼里的“制胜法宝”,真的经得起现代战争的检验?同样是坑道防御,上甘岭战役中的志愿军给出了真正答案。   美军当年倾泻190余万发炮弹,把山头削低三米,志愿军却能在坑道里坚守43天,靠的不是单纯的工事坚固,而是“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后勤战士背着百余斤弹药,在不足千米的运输线上突破封锁,有的用身体护住水壶,一寸一寸挪进坑道,有的为送一个苹果就能立二等功。   后方更是全民动员,民工赶着大车昼夜抢运物资,铁路桥梁随炸随修,硬生生在炮火中筑起补给通道。   反观台军,2000亿新台币的投入中,仅30%用于物资储备,70%全花在硬件上,他们似乎忘了,没有持续补给的坑道,不过是自掘的坟墓。   另外,台军的人员素养,更是撑不起栗林忠道战术的要求。   硫磺岛的日军士兵经过半年全封闭集训,能在阴暗潮湿的坑道里保持极致战斗意志;以色列专门应对地下威胁的Yahalom部队,士兵要经过1.5年的严苛训练,涵盖爆炸物处理、格斗、反恐等多项技能,才能胜任坑道作战。   而台军2024年才将义务兵役期从4个月延长至1年,坑道作战所需的密闭空间生存、近距离格斗等专项训练,在新兵课程中占比不足15%,士兵年均封闭训练时长仅28小时。   更致命的是战斗意志的差距,上甘岭的志愿军在断水时靠石壁滴水和尿液解渴,依然坚守阵地,而台军内部民调显示,68%的士兵明确表示“不愿在坑道内打持久战”。   这样一支训练不足、意志薄弱的部队,即便守着再坚固的坑道,也不过是一群待在堡垒里的散兵游勇。   台军刻意忽视了地理环境的先天缺陷,更忘了现代战争的体系压制逻辑,中央山脉属于地震活跃带,2024年花莲6.2级地震已导致佳山基地部分坑道出现裂缝,修复就耗资120亿新台币。   该地区年均降雨量达2800毫米,37%的坑道需要常年开启排水泵,一旦电力中断,不出三天就会积水淹灌。   佳山基地的战机虽能藏进山洞,却必须在洞外加挂弹药和油箱,至少需要20分钟准备时间,这在战时就是暴露在火力下的活靶子。   台军寄望于苏花高速作为备用跑道,可这条公路的防护能力根本经不起精准打击。   而解放军的反制手段早已超越单一武器攻击,形成立体体系:   歼-16D电子战飞机能实施全频段干扰,让坑道守军与外界彻底失联;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的乘波体弹道,能穿透数米厚混凝土直击指挥中枢。   “蜂群+狼群”的无人协同作战体系,更是坑道战的克星,无人机蜂群负责空中侦察和饱和打击,地面机器狼抵近探查、精准狙杀,辅助狼还能运送补给,形成持续压制。   当年栗林忠道的战术能奏效,依赖的是硫磺岛的孤立环境和日军的“玉碎”理念,可台湾与硫磺岛有着本质区别。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解放军的军事行动始终以统一和减少伤亡为目标,不会像美军在硫磺岛那样狂轰滥炸。   但这绝不意味着解放军会纵容“台独”势力的负隅顽抗,面对台军的坑道防御,解放军既有温压弹、钻地弹等硬摧毁手段,也有心理战、舆论战等软攻势,更有体系化的封锁和压制能力。   台军妄图靠照搬二战战术阻挡统一进程,无异于螳臂当车。   他们只抄了栗林忠道战术的壳,却丢了战争的魂,既没有支撑持久作战的补给体系,也没有合格的作战人员,更忽视了现代战争的体系逻辑。   统一是历史大势,任何企图分裂国家的行为,终将被历史洪流所淹没。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